丁薛祥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
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
李强出席这一开幕式,释放重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让古老的中医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8人被...
张伯礼:“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自明年元旦...
中方办宴,普京与中方高层并排入场,...
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
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驱动高水平对外开...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由“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主管。由《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主办。由国源智库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联办。
本网编委会,是由国家部委领导和公检法系统专家,新闻媒体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本网以立足政法,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开阔视野,警策人生。刊登各类法学理论,探索依法治国。本网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政法,纪检,监察,律协等相关部门协作;新闻信息互传联动。
办公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
投稿邮箱:f z l b w l @163.com

 

本网站声明
本网信息员闫海生,编号为:fzxwbwoo16号,采编证丢失,特此声明公告作废。
《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2019年6月1日

 

当前位置  >> 首页 >> 
 
北京中轴线:探寻古都美 传承文化魂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16

来源:纵横杂志(王越)


 20247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中国理想都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什么是中国理想都城?

北京中轴线,这条贯穿京城南北、结构严谨的城市中轴,是中国“理想都城”理念的高度浓缩。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既然天为圆形地为方形,那么地上的人所居住的房屋建筑自然应选择方形。中国古代都城的形制设计为方形,并成为历代都城建设的基本模式。其实不仅是都城,当我们漫步在北京的时候,可以发现北京的旧城,包括旧城中的宫殿、庙宇、官署、会馆,几乎“九九归一”,都采用了四合院式的布局。之所以选择方形,除了礼制思想和我国古人的审美观之外,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有潜在的影响,这在世界其他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明代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取圆形,圜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四周的栏板,都是单数,即阳数,以象征天为阳。地坛是方形,四面台阶各八级,都是偶数,即阴数,以象征地为阴,同样遵循着“天圆地方”的原则。


《考工记》中的王城

远在春秋时期,《周礼·考工记》已经系统提出“营国制度”,成为现存中国古代最早对以王城为代表的城市规划进行理想化的描述,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书中涉及宫城设计的“营国制度”关于理想王城形式与中轴线理念的经典阐述,其核心理念为对称平衡、秩序井然,城市的中轴线则被视作整个规划的中枢。提出了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并为秦汉以来历代都城设计规划者所继承。

《考工记》里写道:“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按照“营国制度”,将城邑建设体制分为王城、诸侯城(诸侯封国的都城)和都(宗室、卿大夫的采邑)三级。国指王城,古代王城的规划形制为方形,长宽各九里,每面城垣有三座城门,依南北中轴线将宫城设于全城中心,对称分布朝廷、祭祀、市场和民居功能区,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想结构。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严密的等级观念和宇宙观,同时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物理化表达。城内各以相对的城门为终始点,修建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干道也就是大街,王城每面各开三门,相对两门建设三条大街,总计东西、南北向主干道各九条。自南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形成“九经九纬”的均衡格局,将整个城市划分为方正而整齐的街区,为后世的“棋盘式”道路布局奠定了基础。南北向的“经涂九轨”干道甚至足以容纳九辆马车并行,“环涂”指环城干道,“野涂”指城外连接其他城市的干道,由城中经纬干道和环城干道共同组成棋盘式道路网。整个城市道路网与布局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代表了中华古代城市规划的顶尖水平。

明清代北京城图

匠人营国中所说的“轨”,指马拉轿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据贺业矩先生《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古代一轨为八尺,周朝时的一周尺,合今23.1厘米,一轨约184.8厘米。“经涂九轨”,城市干道约合今16.6米。诸侯城方七里,旁二门,城市干道取王城环涂七轨的宽度,约合12.9米;宗室、卿大夫采邑城方五里,旁一门,城市干道取王城野涂五轨9米的宽度。北京最早的城市蓟为燕国都,属诸侯城,依礼制按低于王城等级的诸侯城制度建设。

中华文明相对于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特色,是它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发展中,具有世代相传、历久弥坚的从家国同构到家国一体至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秦汉以后,建于495年的北魏洛阳城,是中国中古时期都城中轴线正式形成的标志。东晋南朝建康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都依据《周礼·考工记》形成都城中轴线。纵览中国历史上都城形态与规划的流变,不难看出《考工记》所反映的理想规划思想的核心与发展主线。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的代表,北京自元代时便开始沿用中轴线理念进行城池规划。元大都的设计者利用《考工记》中的营国思想,将整个北京城建设在南北纵向的中轴线上,使得宫殿、坛庙、市场和民居围绕中轴线层层展开,展现出古人对城市秩序的深刻理解与完美追求。至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发展至顶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横贯全城,包含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天坛和先农坛、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在南北贯穿中实现了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营造出皇权至上、天地有序的威严氛围,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理想都城秩序。作为“古都之脊”,中轴线既是城市的空间主线,也是传递权力和文化观念的象征线,它不仅指引着空间的有序布局,更象征着儒家思想中等级分明、礼制严谨的核心观念。

  

永定门近景                                                  正阳门近景

在中国古代,“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统领一切的中心。历代帝王总以天帝自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居天地之正中位置,把国都视为天下中心,把朝政称为天朝,称自己为天子,说他是秉受天命而统治天下。“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天子中而处”成了礼的重要规范,在国都选址上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国都)”成为“尊上”的重要表征。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全面秉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的思想,北京地理位置在古代的幽州,对应的星座是尾、箕二宿。尾、箕与角、亢、氐、房、心诸星构成苍龙象,尾、箕在“龙”的尾部。“龙神者,五行之生旺气也。流行于地中”,北京虽不在中国的中央,但地理位置对应于天象龙的尾巴,幽州北部的燕山山脉被风水家看作龙脉,帝王视自己为“真龙天子”,象天法地的对应结果,成为选址北京作都城的天象依据之一。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王权在空间秩序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城市布局的崇高艺术追求。


天安门近景

明清北京城完全是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按照封建礼制秩序,以《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营建国都的理想模式规划建设而成的。北京城在规划建设上,把象征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紫禁城(今故宫)设置于城市中轴线之心,左右分列太庙和社稷坛,前朝后市遥相呼应,构成南北贯穿、左右对称的典范布局。作为明清京城的空间中枢,北京中轴线展现了极高的城市规划技巧和对礼制秩序的高度遵循。紫禁城作为皇家宫殿,位居中轴线核心位置,内外三城层层拱卫,形成以紫禁城为中心,皇城、内城、外城逐层向外扩展的整体格局,还在功能上相辅相成,代表了皇权的核心地位。南北轴线上,每一处重要建筑均象征着一种权力或礼制的空间延伸,为都城营造出前后起伏、节奏和谐的秩序之美。

北京中轴线如此严谨的秩序设计,正是中国古代都城秩序体系的集大成之作,秩序清晰、结构严密,极具庄重与和谐之美;再以“中轴突出,两翼对称”为原则统领全城,由街道、胡同编织而成,即将大面积、数以万计的低矮而又是灰色的民居——四合院从四周呈托着紫禁城。这正是我国古代的规划大师们以极其弘大的气魄和手笔表达“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王权至上”主题的绝妙手法,其所能达到雄润、宽广和深远的程度,组织的严谨和复杂,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建筑群可以与之相媲美。

从景山南望中轴线

顺治二年(1645年),将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和、保和的命名取自《周易·乾》,即“保和大和乃利贞”。“大”即“太”,“太和”意为宇宙万物和谐一体;“保和”意为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即《周易》中正和谐,意为“天人合一”乃万物发展之本。从这些更名中可看出清政府期盼国家安定、民族和谐的愿望。


皇城内大高玄殿

丹麦的建筑和规划师瑞思穆森说过:“整个北京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英国的科技史家李约瑟称颂道:“这种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了它的最高水平。它将深沉的对大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图案。”


天坛夜景照片

梁思成先生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的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的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经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年来,一气呵成。”北京建城3000多年、建都近900年的历史,正是由紫禁城、中轴线、街巷胡同、四合院规范出来的方正平直的帝都风范,构建了北京人独特的居住方式和文化形态,这种结构所体现的等级观念与空间秩序正是中国理想都城的典范。

中轴线重要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都建筑布局的“脊梁”,承载了千年都城的建筑智慧和文化精髓。自元朝始建至今,这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已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标志性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秩序”与“和谐”理念的深刻理解。这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中轴线不仅贯穿了整个北京城的格局,更浓缩了明清皇朝的文化与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轴线上的建筑逐渐面临年久失修的困境。

201112月,为传承北京悠久历史文化、推进历史古城的保护,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北京地理学会主持编著了《现代北京地理科普丛书》和《地理学家谈北京》。20022006年,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和措施。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强调“应进一步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提出“保护从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等要求。

天坛位于北京南二环北侧,是北京传统中轴线的一部分,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完工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时十四年之久。初名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天地日月等一起祭祀。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才对诸神分郊祭祀,在安定门外建有方泽坛(地坛),在朝阳门外建有朝日坛(日坛),在阜成门外建有夕月坛(月坛),在天地坛(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坛)南端建有圜丘坛(天坛)

天坛有内、外两重围墙,围墙北部均为半圆形,南部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天坛的内坛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主要建筑有祈谷坛,上建有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经改修后,称为大享殿。天坛南部,以圜丘坛为中心,包括皇穹宇、神厨等附属建筑的一组建筑群,是皇帝每年冬至这天祭天的场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民国年间,天坛经历了军阀争战、日军占领,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倾塌,古树凋零。1958年我上高中时,参加青少年摩托车队,在外坛南侧还建有摩托车队训练基地。20世纪60年代,为修建地铁1号线,在天坛周围相继盖起18栋简易楼,以安置地铁建设者及其家属。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将简易楼建在天坛周围。到20世纪70年代,天坛外围东侧、西侧、南侧三个方向已被65栋简易楼团团包围。唐山大地震后,居民搭建的地震棚翻建成违章住房。

按照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作为中轴线南二环边上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通过天坛周边人口疏解和环境整治,让古老的坛墙展露出了它靓丽的真容。到20146月底,北京城核心区最大规模的天坛简易楼腾退项目、对接定向安置房源——燕保·祁东家园如期交付使用,2000多户居民按顺序开始办理入住手续。房子以板式设计为主,居民们喜气洋洋地搬进新家,第一个感觉就是“真亮堂!” “特别想对天坛棚改项目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地安门雁翅楼作为中轴线上重要的历史建筑,是北京城文化底蕴的体现。它建于1420年,原为清朝政府内务府满、蒙、汉三旗公署,左右对称的建筑形态犹如大雁展翅,成为地安门重要的标志。1954年为疏导交通,将地安门及雁翅楼一并拆除。北京市政府为修复中轴线的完整性,2013年重启了雁翅楼的复建工程。复建工程严格遵循明代建筑规制,使用了与原建筑相同的结构和材料,使复建后的雁翅楼呈现出典雅庄重的古风。修缮中结合了现代防护技术,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如今,复建后的雁翅楼不仅恢复了中轴线的历史韵味,也为北京古都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为了保证中轴线的完整性和历史真实性,北京市政府还对沿线的多处历史建筑进行科学修缮,使故宫、景山、先农坛等重要历史遗迹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护,让这些文化瑰宝以全新面貌呈现。例如,景山公园内的寿皇殿在修缮中采用了传统工艺,将木质结构和雕刻细节进行了细致修复,使其重新展现了古建筑的辉煌。与此同时,太庙、社稷坛等皇家建筑也得到了悉心维护,建筑外观、庭院布局均严格遵循历史原貌,让游客可以体验到与古代北京相似的环境氛围。此外,先农坛“耤田”的恢复也让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农耕文化。这样细致的修缮工作,不仅恢复了历史建筑的风貌,也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传承文化之魂 讲好中轴线故事

首次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人,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44年,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首度公开使用“中轴线”一词。他说:“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为天下无双之壮观。”1951年,梁思成再次赞美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此后,“中轴线”一词作为北京地理术语被广泛使用。


我最早接触到中轴线的概念,是在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家里。那还是1962年夏天,同班学友张大卫约我一起到北京大学拜望侯仁之先生。去之前我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侯先生是国内外闻名的大教授,我只是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啊。没想到我们来到北大燕南园61号的时候,侯先生已经在靠南的客厅里等待我们。见面后他亲切地对我们说:“你们来啦,我这里还好找吧?”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话语之间,我们谈到了北京城。侯先生随手在桌子上摊开一张大幅北京历史地图,他指点着对称的太庙和社稷坛,给我们讲从天安门到钟鼓楼的南北中轴线。侯先生还嘱咐我们要多读一些关于北京的书籍,这成为我学习北京历史地理学的起点,回忆这段往事,至今已有62年了。


北京地理学会科普中轴线培训班合影

2020年,正当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全面加速阶段时,杨良志先生和高琪女士来访,约我加入《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胡同》卷的写作。杨良志先生是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出版集团资深编审,也是《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的总策划,业内美誉“为出版而生的人”。我才脱稿不久的《古都文化丛书·胡同——守望相助》,便由杨先生主审。高琪女士年轻有为,任全书的执行统筹。能为推进中轴线申遗尽力,又有令人敬佩的杨良志先生主持大局,自然是件义不容辞的好事。引用北京史研究专家李建平在这套书总序里的一句话:“北京中轴线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

我自幼出生在北京、求学工作在北京,和每位在北京胡同里生活过的人一样,都有一种难以割舍、深入骨髓的胡同情结。出于对北京的热爱,此前我已在《瞭望》新闻周刊等报刊发表过《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中轴线唤醒老北京的记忆》《治理开墙打洞,恢复北京历史风貌》等一系列宣传和保护中轴线的文章。与以往不同,这套16本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把中轴线分成若干系列,为北京父老乡亲和来北京的游人提供既入眼又入心的服务。全书出版后,由作者在线上线下开展讲座,有血有肉地向读者讲好北京故事。


2023年,北京地理学会科普中轴线培训班考察中轴线(前排右三为作者王越)

尽管多年来我经常骑行游览于北京城和中轴线周围,也写过几本关于北京的著作,但为了完成这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重新一次次行走在北京中轴线上寻找灵感。最后,按照游人从南向北行进的习俗,该书结合北京区域地理特征,分为从永定门至天桥的“中轴线的序曲”、殷商巨贾聚前门、明成祖拓展南城、尊贵的皇家胡同、漫步北段中轴线五部分阐述,得到主编的好评。

正是出于对北京的深情,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出版社和近20位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套丛书一经出版即销售两万多册,成为传承文化之魂、讲好中轴线故事的畅销书。

本文选自《纵横》杂志2024年第12期“地方风采”栏目,作者系北京地理学会原秘书长、常务理事,北京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提供。

  信息提供:张志国(《纵横》杂志


 
人民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网 |  新京报 |  中国法学会网 |  中国政法大学网 |  民主与法制网 |  最高检察院网 |  最高法院网 |  公安部网 |  司法部网 |  国务院法制办网 |  国家新闻办网 |  中央宣传部网 |  中国网 |  中央台央视网 |  光明日报 |  经济日报 |  人民法治 |  记者观察 |  中国反腐法治网 |  北京天一堂医药科技研究院 | 

关于本站 - 广告刊例 - 战略合作 - 区域代理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 
主管单位: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京公网安备1101110212025号

版权所有:北京五湖四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法制新闻联播网   投稿邮箱:
fzlbwl@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财富广场写字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