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薛祥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
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
李强出席这一开幕式,释放重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让古老的中医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8人被...
张伯礼:“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自明年元旦...
中方办宴,普京与中方高层并排入场,...
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
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驱动高水平对外开...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由“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主管。由《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主办。由国源智库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联办。
本网编委会,是由国家部委领导和公检法系统专家,新闻媒体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本网以立足政法,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开阔视野,警策人生。刊登各类法学理论,探索依法治国。本网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政法,纪检,监察,律协等相关部门协作;新闻信息互传联动。
办公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
投稿邮箱:f z l b w l @163.com

 

本网站声明
本网信息员闫海生,编号为:fzxwbwoo16号,采编证丢失,特此声明公告作废。
《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2019年6月1日

 

当前位置  >> 首页 >> 
 
出发,一位新闻人的奋斗姿态
 发布时间:2019/10/19 浏览次数:1070

 

——读张芬之回忆录《出发——我的如迷人生》有感

□刘文平

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事业,都与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军队息息相

关,那么他所有的奋斗都是幸福的。

 

如果一个人的青春梦想、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都与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

那么他所有的人生际遇都是快乐的。

 

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正直热情,无论他是顺境还是逆境、台上还是台下,

他都会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

 

中国新闻出版报原总编辑张芬之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的凯歌声中,成长于新中国艰难困苦和激情燃烧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

给了他施展聪明才华的机遇和平台。古稀之年,仍在出版界一线奋斗的张芬

之出版了他的第16本专著《出发——我的如迷人生》。笔者先睹为快,为这

部自传体回忆录所深深感动。

 

张芬之1945年9月3日出生。1968年3月入伍空军,先当飞机地勤机械员后当

报道员,曾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北京军区空军某

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6年的军旅生涯,把他打造成为视野开阔、信仰坚

定、心态豁达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1984年,张芬之主动要求转

业北京,历任《中国报刊报》社常务副总编,《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副总编

辑、总编辑。2016年7月退休后,他曾受聘担任《中国艺术家》杂志和《百

姓生活》杂志执行主编,担任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

 

我能认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新闻出版界老前辈,是我的福分,

深感荣幸。我与张芬之总编有过两次晤面,一次是1997年2月12日《人民海

军报》创刊40周年时,张总作为受邀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学者

风度、报人修养和出众口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次是去年在北京小

聚,张总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顽强进取的奋斗历程、成就斐然的创作成

果、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深深感动了我。张芬之既是一位忠诚勤勉、才思敏

捷、成果卓著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也是一位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提携新人

的新闻出版界前辈。

 

张总说:“如果你不出发,你就会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成功和幸福只能从

奋斗中得来。”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多么睿智的生命体验!他还说:“出

发,是最好的开始,也是最好的遇见。遇见自己、遇见风景、遇见世界!”

多么灵动的诗意文字,多么透彻的率性表达!

 

我认真拜读了张总30万字的自传体回忆录《出发——我的如迷人生》,像一

幅美轮美奂的人生画卷铺陈在我的眼前,或沉郁顿挫,或高歌猛进,或轻歌

曼曲,或激越昂扬……全书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

合,主题鲜明、引人入胜,格调明朗、催人奋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是一

部激励人们爱党爱国、奋发图强、自学成才、向上向善的人生教材!

 

奋斗,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础

 

人的一生短暂而又漫长。说其短暂,是因为人的生命充其量不过百年,与历

史的长河相比只是短暂一瞬间,何其渺小;说其漫长,是因为生存不易、世

事艰难,苦辣酸甜咸,人生之旅充满太多变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又

非常漫长。

 

中国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道尽了人生的波谲云诡和世间的扑朔迷离,在人生道路上,充满着艰

辛、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孕育着机遇、转折和希望,在生命铺展的恢宏卷轴

上,每个人可以尽情描摹五彩缤纷的人生传奇。于是,或人生如谜,或人生

如画,或人生如歌,不一而足。这就是人生奇妙的现实,这就是生命不可逾

越的辩证法!

 

张芬之的父亲曾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胸部负伤,建国初因肺部严重感染而倏

然去世,那一年张芬之才8岁。妈妈拉扯着他和年幼的妹妹艰难度日,家徒

四壁、食不果腹是他童年时代的最深记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神面貌焕然一新,但国家百废待兴,经济落后,老百姓生活异常艰苦。特

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年轻的张芬之和家乡父老

起度过了异常的艰难岁月,能够吃饱穿暖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现状。张芬

说,一个人的命运,又怎能脱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独善其身呢?

 

张芬之在回忆录中,没有因艰苦困顿的生活而抱怨时代,也没有因生活的艰

难而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张芬之1961年初中毕业,因家庭困难辍学务

农,他发挥自己文化特长,尊老爱幼、虚心好学、踏实肯干,很快赢得乡亲

们的赞赏。1963年夏被选拔到公社当文书后,他刻苦自学,以优异成绩考入

中专学校。1968年春,他应征入伍,在部队勤奋工作、笔耕不辍,一直受到

提拔重用,当兵第九年提拔为副团,38岁被提升为正团职干部。1985年转业

进京后,张芬之先做记者后当作家,直至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总编辑。高尔基

说,苦难是人生的一座学校。对于怯懦者来说,艰苦是一剂毒药,可以吞噬

进取的意志;对于坚强者来说,艰苦是一块磨刀石,好似砥砺奋斗的一把利

剑。张芬之无疑属于强者,他坦承自己是从田野里走出来的总编辑,是在勤

勉奋斗中成长为国家正局级领导干部的。

 

张芬之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出版专家,对今天的报道员来说具有榜

样和示范的力量。他仅有中专学历,在部队通过自学考试拿下党政干部大专

文凭。他当年采写新闻报道的条件非常艰苦,一支笔、一个采访本、一本稿

纸,就是全部家当。他当飞机机械员时,认真学习航空知识,刻苦维护飞机

发动机。他所在部队是著名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大队,看到自己精心维护的

飞机在蓝天上进行各种飞行特技表演时,张芬之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他把喜

悦之情诉诸笔端,当兵3个月就在《空军报》发表新闻稿件。担任团报道组

长后,他带领4名报道员采写了大量军事报道,加班加点至深夜是常态,成

绩丰硕。从开采访座谈会到搜集素材,从提炼题材到确定标题,从谋篇布局

到抛光打磨,他们兢兢业业、细致入微。他们从报纸上积累写作经验,每写

一篇消息、通讯或言论,至少拟制2至3个标题,每篇稿件复印5份留存。报

道刊登后,他们对照原稿回顾总结,反思编辑为何用这个标题,对照消息导

语、正文和结尾,编辑修改了哪些、保留了哪些、增加了那些。这样对比总

结、集思广益,从中学到不少写作技巧,采写能力明显提高。仅1968年,他

们在报刊、电台刊发稿件100余篇,被北空评为优秀报道组,张芬之被《空

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炼人的品德和意志,更增强人的才干和能力。一天傍

晚,《空军报》社编辑部打来电话,要求报道组连夜采访写稿,第二天送到

报社。约稿既是信任,更是命令。张芬之第一时间组织新闻会战,他们兵分

几路,赶赴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机务中队和场站通信连采访。当晚10点开会

商讨报道主题,分头完成三篇消息、一则通讯,初稿完成后用蜡纸圆珠笔复

写4至5份,写得手指头生疼也不觉累。翌日1时,营区突然停电,他们点着

蜡烛、打开手电筒继续奋战,一直忙到凌晨四五点钟,接着乘早班公共汽车

把稿件送到报社。

 

张芬之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但他刻苦实践,创作丰

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独立出版《笔耕路》《报苑随笔》《人生是杯

苦酒》《敬业走笔》《爱的心语》《生死一步之遥》《文海拾贝》等十余部

专著,与人合作出版《做“四有”党员干部》《做新时代最好的党员》《国

学教你做人做官》等六部著作,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中宣部繁荣出版好

作品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他之

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一是自学,二是奋斗,三是机遇。他的奋斗经历和不平

凡的业绩启迪我们,自学可以开阔眼界、砥砺本领,勤奋苦干可以长知识、

增智慧、出成果,送你走上人生出彩的舞台。相反,不学不干,越闲越懒,

一辈子浑浑噩噩,终将平淡无奇、一事无成。

 

真情,是他为官作文的真谛

 

张芬之的这部《出发》共有39个章节、30多万字的篇幅,字里行间充满了真

情实感,洋溢着奋斗不息、催人向上的力量。张总阅人无数、阅事无数,但

他记忆力惊人,许多事过去数十年依然记忆犹新,饭桌上侃侃而谈,甚至能

说出许多细节。他把跨越70多年的人生经历,精准、流畅、饱含激情地记录

下来,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怀,跌宕起伏、收放自如,让人为之感动,笔

者曾多次热泪盈眶,心中激动不已。从苦难的童年到命运的转机,从动乱中

入伍到靠写新闻成才立业,从毛遂自荐转业进京到顺理成章当上总编辑,从

生死离别到仕途坎坷,张芬之一路走来,激情飞扬、顽强拼搏,虽经风雨洗

礼而初心不改,虽遭小人暗算而心胸豁达。问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笔者认

为,不是高官厚禄,不是权高位重,也不是万贯家财!人间最宝贵的是健

康、自由、平安,人间最值得珍惜的是真实、真言、真情。而真实为最美

丽!一个人的生命和鲜活的生活,离不开真实二字!真实的人生、真实的追

求、真实的情谊,伴以真情的诉说,张芬之的文字娓娓道来,跳跃着生活的

浪花,奔腾着青春的激情,以大海波涛般的磅礴气势汇入新时代的洪流!

 

著名诗人郭小川说:“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

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

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塔成泥沙……”读张

芬之的《出发》,我们的思绪随着文中精彩的故事而铺展,穿越时光隧道,

回到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或激情燃烧,或小桥流水,或豪迈

昂扬。一个人理想和追求,只有汇入民族和国家的时代洪流,才会迸发出绚

丽的光芒!从一定意义上讲,张芬之的《出发》也是人民共和国70年波澜壮

阔历程的缩影。真实,真情,真切,何尝不是《出发》的真谛?任何优秀的

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张芬之说,真实是生活与生命的本源,失去了真

实,一切便无从谈起。追求真实,正是张芬之数十年为官、做人、作文的根

本遵循。无论他当基层报道员还是当专业记者,无论他当部队政治部领导还

是担任报社总编辑,他都追求真实、践行本真、倾注真情。书中描述他赴天

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不被当时潮流所左右,坚信自己的人生选择,宁可转

业复员也无怨无悔的情景,客观真实、令人感佩。书中对《中国新闻出版

报》创刊初期艰辛历程和艰苦创业的描述,包括他与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石宗源的深情谈话,等等。张芬之均敞开心扉,深情回忆,真实记录,让人

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他眼里,唯有真实的东西才会有力量,才能生动地反映

历史的风貌,才能透过个人生命的轨迹彰显一个时代的律动,才有可读可思

和值得存世的价值。当然,真实的文字源自作者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源

自作者真挚的做人风格。《出发》无疑是作者大半生奋发进取最真实、最生

动、最有价值的回忆,也是对时代对历史最完美的概括与记录。

 

张芬之是一位知恩图报、感情丰富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对生养他的父母,

爱得刻骨铭心;他对老师、同学、同事、下属爱得细致而周到;他对家乡更

是一往情深。张芬之带着丰富的情感,引领读者走进了他充满深情与爱恋的

精神世界。乡情、友情、亲情无不让他魂牵梦绕。他忘不了自己在农村当生

产队会计时,力荐他到公社当文书的公社党委秘书及其爱人,表现出“滴水

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拳拳之情;他一直挂念着读书时的班主任老师,默念

着只要有机会,总会前去看望;他在任时工作非常繁忙,曾三度驱车京郊,

专程看望一位同在报社工作过的故旧老友。张芬之深情地说:“饱时给一

斗,印象不深;穷时帮一口,终生难忘。”他对家乡的人说:“尽管家乡还

不富裕,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但安徽灵璧和宿州是我的家乡,是我求学和

工作过的地方。那里,有我长眠九泉的父母,有我的亲朋在劳作奋斗。作为

离巢的鸟儿,谁不是血肉之躯?谁没有儿女情长?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

有可能,总要衔一口泥、叼一根草,回老家来,回宿州来,为垒巢建窝出把

力。”问世间情为何物?《出发》给出了完美的诠释、精彩的解答。沧海桑

田,人与人之间有了“情”字就有了爱的基础,就有了交往的动力,就有了

无坚不摧的力量。人世间,唯有真情才能感化人、打动人、激励人。张芬之

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出发,是他奋斗不息的姿态

 

张芬之说:“如果你不出发,你就会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成功和幸福,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从奋斗中得来。阅读张芬之的传

奇人生与那些感人肺腑的经典故事,可以唤起读者美好深沉的回味,让年轻

人明白做人做官与做事作文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奋进的力量,因为《出发》

闪耀着人生哲思的智慧光芒。

 

张芬之说:“出发是最好的遇见,遇见自己,遇见世界!”这简直就是信手

拈来的闪烁着哲理的火花!类似语言书中比比皆是,读之让人醍醐灌顶。张

芬之来自淮北平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由于特殊的人生境遇,他没有

上过大学,也未读过新闻专业,但他成为新闻名家,著述等身,这样的人生

传奇绝非“天外来物”,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和奋斗出来的。张芬之

自幼刻苦好学,20岁上中专时就在《安徽日报》发表“豆腐块”,参军后仅

3个月就在《解放军报》发表署名文章。他珍惜人民军队的火热而广阔的舞

台,在紧张训练之余读书看报,研究问题、采写稿件。有一天晚上,张芬之

步行10多里查哨归来已是翌日2时,他阅读《北京日报》刊发的大白楼生产

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国福的先进事迹,心情激动。于是,他满怀激情、奋笔疾

书,完成《“万年劳”精神赞》的短评。《北京日报》一周后刊登了这篇言

论。也正是这篇言论,让他破格提干,并破格调入北空宣传部。此后,凭着

苦读勤写,张芬之先后在全国各种报刊、电台发表千余篇新闻作品。1996

年,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张芬之担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他坚持天

天伏案审签稿件,经常为重要新闻配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几乎没有完整地

度过一个假日。20世纪80年代初,全民兴起自学热、拿文凭热,这让没有学

历的张芬之倍感压力。年富力强的张芬之一边主持报社日常工作,一边参加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形式

逻辑》等12门课程,十几册教学辅导书,全靠业余时间自学。3年后,张芬

之如愿拿到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张芬之说,干新闻是

自己闯出来的、干出来的、写出来的,离开了奋斗寸步难行;他是从庄稼地

里走出来的总编辑,靠在第一线打拼成为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

 

习近平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芬之性格刚强,才华出众,从不屈

服于命运的安排。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自学可以成才,

奋斗成就未来!只有奋发进取,才能苦尽甘来、出人头地;人生所有的快乐

都与奋斗有关,天才、爱情、幸福全靠这团烈火迸发出来!从这个意义上

说,《出发》是一本启人心智、催人奋进、予人向善的好书。张芬之的奋斗

成功还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出身多么低微,都不要心灰意冷、妄自菲薄,

无论所处条件多么艰苦,都不能失去自信、忘掉自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必须建立在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基础之上,世界

上没有坐享其成、福从天降的好事,成功和幸福只能从奋斗中获得。张芬之

希望新时代青年军人从他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中,受到鼓舞与激励。他说,无

论你境遇如何,一定要志存高远、有所追求,一定要勤奋努力、乐于吃苦。

人生无志,空长百岁。选择你想干的,干好你选择的;勤勉向上是抵达成功

的唯一途径。

 

针对基层报道员感到部队无新闻可写、怎样挖掘有价值新闻线索等问题,张

芬之先生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说,新时代部队建设蓬勃发展,官兵精神面貌

焕然一新,关键是要熟悉部队中心工作,善于抓住鲜活的新闻事实,提炼新

颖鲜明的主题,就能推出重头报道。

 

他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一篇稿子。当时部队正开展“学哲学、用哲学”活动,

某连院子里有两棵苹果树,一棵枝繁叶茂,但只长枝条树叶却不结果子,另

一棵树长得并不茂盛,叶子不多,但却果实累累。该连指导员马文祥把官

兵集合到苹果树下,联系两棵苹果树的现状,从植物栽培的原理到通风坐果

和修枝打杈的技术层面,给官兵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哲学课。张芬之感到

既新鲜又富有哲理,连夜写成题为《苹果树旁讲哲学》的新闻故事,很快在

《解放军报》头版右下方《学哲学的小故事》专栏刊发,产生很好反响。张

芬之说,在基层部队写报道,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注意研究一个时期的工作

导向,确定报道主题后要集中笔墨写深写透,不可枝枝蔓蔓,力求血肉丰

满。

 

在新闻出版界取得很高成就,张芬之坦言得益于基层新闻工作的历练。他

说,1984年,他拿着40万字剪报本,毛遂自荐闯进首都新闻界,先后担任

《中国报刊报》常务副总编,《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总编辑,连续

16年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连续8年担任国家新闻高级职称评委,受聘担任

中国传媒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获得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1993年被批

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

会,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得益于他在部队奠定的

丰厚扎实的新闻工作基础。张芬之说,写作是我奋斗的目标,成就了我的一

生,也丰富了我的一生。没有部队厚实的积淀,不可能有后来的一切。他

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写新闻,干工作,干事创业,都要敬业精业,埋

头苦干,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懈怠。成功和幸福从奋斗中得来,精品佳作与事

业成就同样需要用心血浇灌,靠苦干实干和汗水铸就。

 

文品彰显人品,文风连着作风。张芬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数十年,对此有颇

多感悟。他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写新闻不能客里空,做人也不能虚情假

意。采写新闻不能捕风捉影,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人云亦云;做人做事做

领导也要求真务实,不能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害死人。写新闻讲

究采写快、刊发快、抢时效;处理日常事务,也要只争朝夕、争分夺秒,在

保证质量前提下,求快求好,不能温吞水、慢半拍。不讲究时效和效率的

人,不是实干家,成不了好干部,拖拖拉拉成不了气候。张芬之对军队媒体

很有感情,他说《解放军报》等报刊是他练笔耕耘的沃土,也是他成长进步

的起点。虽说离开军营已35年,但对军营、对军队媒体仍怀有深厚的感情。

感恩相遇相扶,终生难以忘怀。他衷心希望人民海军新闻战线涌现出更多名

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祝愿每一位正在勤奋学写新闻的官兵在自己工作

岗位上勤勉敬业、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新局面新气象新天地。

 

 

(作者系海军宣传文化中心报社主任编辑)

 

 
人民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网 |  新京报 |  中国法学会网 |  中国政法大学网 |  民主与法制网 |  最高检察院网 |  最高法院网 |  公安部网 |  司法部网 |  国务院法制办网 |  国家新闻办网 |  中央宣传部网 |  中国网 |  中央台央视网 |  光明日报 |  经济日报 |  人民法治 |  记者观察 |  中国反腐法治网 |  北京天一堂医药科技研究院 | 

关于本站 - 广告刊例 - 战略合作 - 区域代理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 
主管单位: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京公网安备1101110212025号

版权所有:北京五湖四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法制新闻联播网   投稿邮箱:
fzlbwl@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财富广场写字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