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立秋数日,秋风乍起,凉意袭来,北国的秋天匆匆而来。
不必远行,只需到附近山上,便能感受到浓浓秋意。秋高气爽,极
目四望,远处山峰、近处河流,金黄的麦田、深红的枫叶、淡黄的
花朵,宛若一幅画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五彩斑斓的季节。正如经历一冬的人们见
到春天嫩芽般惊喜,秋天色彩斑斓给见惯绿色的人们又一次惊喜,
但这温和多了。夏末秋初总在不知不觉间交替,树叶深绿变得浅
黄,继而枯黄、飘落,也不过十几天时间,一场秋雨或一场秋霜,
就感到秋的浓烈。
秋季天高云淡、瓜香果甜,丰收好时节。在山的一侧地势相对平缓
处,成片果园分布其间,这时,正值李子、葡萄成熟,可采摘。过
些时日,鸡心果、苹果也相继成熟。
倘使再加以时日,深秋傍晚,山上景色最佳,夕阳暖暖照在山坡之
上,青草衰黄,枫树叶子深红浅黄,山间野枣点缀在陡峭处,宛若
红色珍珠。林中不时有鸟鸣传来,偶尔还能看到小松鼠在松树缝隙
处跳跃。
这时坐在一块岩石上,看夕阳西下,远山淡影,总有一种说不出的
美。
(二)
初秋原上,山间五彩斑斓,田野里稻麦成熟、瓜香果甜,只需到乡
间,也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
经过村庄,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几颗沙果树,红彤彤的沙果挂在树
上,甚是诱人。苹果、李子等水果在当地无法成熟,倒是沙果树很
皮实,处处可见。沙果熟透,有的人家食用不完,就挂在树上,直
到冬天大雪之后,树尖上还留着很多沙果,红红的宛若一个又一个
小灯笼。
斜阳照过来,公路两旁的田间、村庄,披上一层金色,高处是林立
的树木,低矮处是各色的花朵,阳光从树缝间洒过来,时而浮现出
远处的巍峨群山。
田间呈五彩之状,向日葵挺起高高的腰身,宛若列阵的士兵,低垂
的葵花盘齐刷刷向着阳光;成片的油菜花仿佛开到了天边,这个季
节,油菜大多已经作了果实,花朵少了很多,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
田,蔚为壮观。还有玉米、高粱,低矮处的卷心菜,大多已成型,
再过几天就能收获。
田间的香瓜、西瓜都已经熟透,农人在乡间公路两旁支起摊位售
卖。在一小摊前,香瓜上面还沾有泥土,刚从地里摘回来,拿起来
闻一闻,有着浓郁的香气。香瓜吃起来很甜,也很脆,大概是新摘
下来的缘故。
秋风渐起,雁阵南飞,原野上秋意正浓。
(三)
此时,深秋的故乡,家家户户忙着秋收,大型收割机早已取代镰
刀,几家联合起来秋收更为常见,紧张劳动之余,农民们总是谈论
着一年的收成。场院里堆满高高的秸秆堆,孩子们在场院里跑来跑
去玩耍着。家家屋檐下挂着红红的辣椒,地上晾晒着白菜。
说到故乡,每个人都有,尤其那些半路迁徙到城市,在钢筋水泥格
子间辗转的人,心里总会有故乡的山水草木。他们的身体留在城市
里,内心时时向往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一如回不去的童年一
样。
故乡除了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乡土人情;而在城市里出生的
孩子,所感知的故乡也许就是另一个概念。
关于乡村,梁鸿在《出梁庄记》和《梁庄十年》中有详尽记述,梁
庄人在社会变迁潮流中的足迹,梁庄人的真实人生境遇,恰是中国
乡村变迁的缩影。徐则臣的《王城如海》一书底页上也有这样一段
话:“无论北京有多少繁华,有多少风光,有多少光鲜时尚,有多
少国际化,它是始终都有‘一个乡土的基座’。”
离开故乡,故乡就成了永远都回不去的地方,它只是没有长大时的
美好,曾经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也许这才是终生难忘的。正如作
家刘亮程说的;“母亲在哪里,我的故乡就在哪里”。
而今,在故乡居住的人越来越少,有的随着孩子在城里定居而搬迁
到城里,有的到城里打工。离开故乡的人,大多成了城市的辗转迁
徙者,他们大多既无法融入城市,也不愿再回到故乡,成了精神上
的漂泊者。
当大多数人迁移到城市时,也有人固守在乡村,故土难离。家乡有
一个年轻人,大部分人搬离农村时,自己坚守下来,承包了上千亩
土地,租用几处宅院。搬走的人急于出手土地和宅院,他在成本极
低情况下取得了土地和房屋。通过机械化耕种和大规模养殖,收入
可观。在乡村,正兴起着新的田园牧歌。
离开有离开的想法,坚守有坚守的理由。
故乡的风景依旧,村口榆树越长越粗壮,遮天蔽日;晚霞落到山边
时,炊烟就会袅袅升起。而村里日渐衰老的邻居和长高而陌生的孩
童,亲切之余却没有更多的语言和交流,每个人离开故乡也就不知
故乡的人和事,彼此的世界也就不同。
可变与不变,终究有故乡在那里。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