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他于1912年出生在塞外的一个蒙古族村落,1988年,他
以悲壮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巴图是蒙古语,意为结实、牢固。
巴图七岁时,偷喝了爷爷放在佛龛边的半瓶白酒,并吃光了供奉佛爷的点心,醉卧在
堂椅上美美地睡了半天,醒来无恙。奶奶摸着他的光头赞许到:巴图就是结实。
巴图自幼随爷爷习武,尤善蒙古式摔跤,在十里八村,无人匹敌。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在巴图的家乡修建了火车站。驻扎车站的日本宪兵
曹长叫西川,他也颇爱摔跤。
出于好奇,西川派人把巴图叫到火车站操场,要与他比试一下。
当西川看到这个比自己矮一头,只有一米六几的小个子巴图时,不由得耸了耸肩,他
对翻译说:“遗憾,他不是我想象中的对手”。
为了展示力量,西川当着巴图的面,弯腰用双手把一根十六米长的钢轨的一头,从地
面抬至平腰。
巴图毫不示弱,他对日本翻译说:“长官我能试试吗?”,西川挥了一个同意的手势。
巴图弯腰双手抱起钢轨的一头抬至腰间,缓缓地放到地下。又从地下重新抱起钢轨到
腰间再放下,把那根平放在地上的钢轨反复抬放了三次,巴图一副毫不费力的样子。
西川对这个蒙古族小伙肃然起敬,恭敬地递过手,要和巴图较量一下。
西川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过背摔,将巴图抡过肩膀,巴图顺势倒地。西川还未楞过
神,巴图一个”黑狗钻裆”,将身高近一米八的西川倏然平肩顶起后,抛到一米多远的
地上。
西川不得不竖起大母指,对这个蒙古族青年刮目相看。
解放战争大军南下时,巴图是民兵支前小队长,帮助解放军筹集粮草,征用马匹车
辆。
与巴图一起工作的是位锦州籍的小战士,患了伤寒重症,不能与大部队前行。经组织
安排,小战士寄养在巴图家里。年仅十七岁的小战士病情每况愈下,临终前他对巴图
说:“大哥,我是孤儿,刚从锦州乡下参军入伍,也没有立过战功,死后更没什么牵
挂。我死后,拜托大哥买两张苇席把我裹好,别让黄土盖我的脸”。
小战士的一番话让巴图爷爷这个行武出身的硬汉潸然泪下。他对巴图奶奶说,这小孩
是闹革命来到咱家的,把我的棺材给他用吧,我身板还硬朗,十年八年死不了。
小战士被巴图家安葬的消息惊动了区公所干部,干部从火车站征用八根油松枕木,偿
还了巴图爷爷的棺材板,还给巴图发了“支前模范”的奖状。
转眼到了一九六七年,巴图已是五十五岁的中年汉子,上有老,下有小,全家八口
人。
那时生产队分配口粮,按人头分一半,按工分分一半。巴图是个孝子,他从不让年迈
的父母和妻子下地劳动,更不拖累孩子。巴图一年起早贪黑的干,秋后分粮时总因一
个人挣工分,影响分粮比例。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家人填不饱肚子的窘境困扰着巴
图。
那时的生产队都有场院(打麦场),集中堆放玉米、高梁。生产队要把最好的玉米卖
给国家,当时叫“交公粮”。
那天晚上搞夜战,社员们用脱粒机脱下三十麻袋金灿灿的玉米,准备第二天装马车交
公粮。刚好这天是巴图和一个姓张的老汉看场。队长嘱咐巴图说,老张耳聋,晚上你
得惊悉点,在麻袋垛旁勤溜达溜达,给你多记三个工分。
那时生产队的场院都有泥房的窝棚,里面有苇席的火炕。老张在热炕头合衣而卧,很
快打起呼噜。
巴图睡不着,他思量着一家老小在春季缺粮断炊时的悲惨场景,想起小儿子要吃玉米
饽饽的揪心哭诉,巴图不禁流出热泪。
他从麻袋垛旁抽出一条空麻袋,用撮子将堆放成堆的玉米罐入麻袋,又将麻袋口用麻
绳绑扎结实。
他知道,这鼓溜溜麻袋的玉米有一百八十斤重。磨成玉米面做粥够全家喝一个多月,
能挺过青黄不接的窘迫日子。
这装着一百八十斤玉米的麻袋,没有人搭手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扛不起来的。而他,
只有他,装卸麻袋时从不让别人搭手。
他宽慰自己:你是个干活不藏奸的好人,就这一次、就作这一次作孽吧,为了孩子。
他弯下身去,双手抱起麻袋,用膝盖一顶,麻袋推上右肩,他歪着脖子扛起麻袋,向
四百米以外的家里飞速奔去。
那时正值文革初期,民兵要夜里巡逻,把巴图抓个正着。
第二天早上,生产队在场院里召开了对巴图的批斗会。
巴图站在麻袋垛上,这俨然是个审判台。刚强的巴图,已失去了一个练武汉子的威
严。
队长念巴图平时劳动卖力,一个人干俩人的活,便破例没有对其实施“专政”,要是换
了别人,准得用尼龙绳捆起来低头猫腰挨批斗。
为表示痛改前非,巴图主动认罚,独自一人把三十个麻袋装上马车,不记工分报酬。
三十个麻袋的玉米,足足五千五百斤,巴图这个五十五岁的中年汉子,不到一个钟
头,就把三十麻袋玉米装上了交公粮的马车。
巴图以自己的力气赎了罪,也得到乡亲们的谅解。
一九八三年,生产队解散,分田到户。大家按抓揪顺序分地。
刘魁家分的承包地里有一个土坟。种地时刘魁嫌坟丘碍事,要把坟平了。
巴图闻迅后赶到地里,说这坟是解放战争时小战士的坟,不能平。而这刘魁刀枪不
入,执意要平坟。无奈,巴图把自家承包地的一根垄拨给刘魁,算是给小战士换了块
墓地。
一九八八年,巴图已是七十六岁,依然精神矍铄,体格健壮。
他以养羊为生。五年间羊群繁殖到一百二十只。每年夏季卖羊绒、羊毛的收入就达六
百多元。
巴图养羊与众不同。一是放羊上山从不走大路,怕羊粪污染环境。二是不足三岁的羊
他统称“羊羔羔”,从不外卖。用他的话来说杀羊羔羔缺德,死后不脱生。
这年春天老伴得病死了,巴图马上苍老许多。
老伴是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礼,一表人材。巴图一辈子与老伴相敬如宾,从未吵过
架。
他放羊时每天都要路过老伴的坟丘,凄凄芳草,似老伴的云鬓,缭绕着巴图的心。
他想,儿子都当爷爷了,我在这家庭已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累赘。
老伴那芳草凄凄的坟莹,才是他最合适的归宿。
这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他提前喝了“1059”的农药,把儿孙们叫到院里说,孩子们,我
该退休了,去西山找你奶奶团圆了。你们对我都很好,邻居们也认可。可我是个刚强
的人,不愿百病缠身时拖累你们。我现在走,刚好。
儿孙们赶紧去镇卫生院接医生。
巴图断断续续地说:“不必了……我是真想走,谁也拦不住。你们要爱我,就一定要善
待这群羊……上山时不走大路,免得羊粪污染环境……不满三岁的羊羔,不要卖给屠宰
场,杀羊羔羔死后不脱生,不脱生”。
巴图慈祥地闭上了双眼。
巴图走了,留下了白云般的羊群。而羊群里,总幻化出一个永远顽皮善良的牧童,那
就是巴图。巴图结实,永远不老。
霍剑军,男,蒙古族,杏林春晓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承德市、平泉市人大代表,承德
市劳动模范,南五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村文联主席,村级乡土诗文季刊《驿站春晓》主编,一
滴水感恩基金”发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