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回到紫禁城,暮春时节来到清华园。
去年初冬应邀去南方讲学,一直就游学在云南、广州。今年初春应蘭凯老友之约,交流商谈康养合作项目之际,返回北京。
阳春三月的清华园,牡丹花开,其间玉兰花、桃花、李花、迎春花、海棠花、紫荆花和流苏花等草树花卉竞相开放,一派春色满园的景象,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此驻足观赏。荷塘边的古柳随风吹拂,水面上可以看到一对高贵的黑天鹅和许多对鸳鸯、野鸭子在戏水追逐,荡漾着浓浓的春天气息。在这样美好的时光,迎来了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活动。
每年清华在校庆活动期间,平时不对外开放的馆藏和实验室等,现在都对校内外人员全面开放,借此机会我参观了百年图书馆和马约翰故居以及美术馆。同时,我也邀请了老战友高学敏教授和他的夫人董淑英教授,还有我的老朋友多尔吉书记和刚刚光荣退休的仲格嘉院长及夫人丹知草编辑,还有老同事肖宏博,特别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云南分所陈曦教授和从事中医大健康工作的于民会长、史亚丽总裁以及大别山老乡,还有联合国华商企业联合国际集团主席、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冯祥山先生及其助手汪中科先生等诸位朋友们来名校参观交流,并且在万人食堂举行庆祝活动,分享各自的人生心得,如此相见款待诸友十分的开心。
国内外曾见学过许多大学,无论是欧美的,还是国内的,我最喜欢的还是清华大学,因为她的历史和故事,因为她的园林设计一步一景,因为她的学习氛围浓厚,也因为她的生活气息舒适。这所百年名校是建在清华园内,和近春园、熙春园同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她的二校门仍然保留着皇家的历史气派,工字厅是乾隆皇帝的御花园、是道光皇帝五子的别院,门楣“清华园”三字是咸丰皇帝的御笔。连接这三处的荷塘,正是大文学家朱自清笔下的名作《荷塘月色》的景物,荷塘南侧的“水木清华”四个大字的匾额,是人们拍照留影的好去处,荷塘对面耸立着一座朱自清先生的长衫座像,戴着眼镜观望着荷塘两岸的人来人往。
清华大学是当年清朝赔偿给美国的庚子款所建。大学建成后,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在此任教,培养出许多国之栋梁之才,追溯其历史,至今仍然让人肃然起敬,为世人师表而垂范。
由此而联想起十五年前,我去德国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在海德堡大学、莱比锡大学进行了传统医药学演讲,记忆犹新的是,海德堡大学的神经外科教授十分推崇藏医药学的研究,会后相谈甚欢,而莱比锡市便是以大学命名,建设在大学学区里,大学也十分重视与中国学者的合作,重点在藏学领域的研究。更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在国外,在这所城市的博物馆里看到一幅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书法题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所城市的教堂里,一位叫马丁的青年向教徒宣读了原文《圣经》,不是被教皇和红衣主教宣讲的圣经,于是东德人民推倒了柏林墙,从此分裂成二个国家的人民走到一起,德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思绪从海德堡、莱比锡回到清华,我喜欢在清华园里散步留恋、学习生活,是因为能感受到她低调朴实做人的风格和自强不息做事的精神。参观过清华大学的百年图书馆和马约翰故居,我更喜爱她沉甸甸的历史内涵和今天呈现的风采朝气。
步入图书馆的老馆,翻看这里无言的老师,联想起扬振宁、邓稼先、孙立人、乔冠华、朱镕基、吴邦国、胡锦涛、习近平、刘延东等学子都是这所学府搖蓝里走出来的历史人物。
在旧馆的书橱里,可以看到梁启超、林徽茵、胡适、刘半农、金庸等一大批知名学者著作手稿和照片,追思着流逝的岁月和伴随着他们为后来人永远铭记的历史足迹。
从老馆出来再到新馆,正赶上刘蔷教授介绍馆藏古籍古文献,她如数家珍向我们讲解清华大学的典籍收藏,通过古籍文献收藏的来龙去脉,讲述周易、尚书、诗经、仪礼、论语等中华上古文明的历史演变,给我们讲解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源远流长、真实生动的文史课,受益匪浅。
其后移步到体育部马约翰故居,先来到他家里的室内游泳池,现在已改造成为清华大学体育运动纪念馆。他当年提出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引领了现在的无体育、不清华的校风,至今仍然影响教育着一代代学子。
马约翰先生191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学院,1914年来清华授教体育专业。1911年成立清华学堂时聘请的教授大多数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重德重学重体是清华的育人核心所在,推广于社会全民,便是国民素质提高的体现,这才是传承优良制度的核心价值所在。
有缘来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感悟良多,故赋诗留作纪念。
清华生日有感
百岁清华良风传,历代鸿儒高德贤;
邓公学友振宁念,立人戎装戴震先。
荷塘月色诗文美,鸳鸯双栖天鹅欢;
水木匾额真得意,名垂青史字无篇。
冯岭辰龙年暮春月立夏时近春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