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纵横杂志 汤益诚
近期,有关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供销社”)的消息被广泛关注,这个曾经辉煌却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组织,又重新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我是 1996 年初调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供销总社”)工作的,起先在国际合作部工作,后转到办公厅、人事部,最后从监事会副主任岗位退下来。作为在供销总社工作 20 多年的供销人,我也想谈一谈自己所认识的供销社。
供销社的起步与早期发展
合作社发源于欧洲,从 1844 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罗虚代尔镇创立的公平先锋社开始,如今已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组织遍布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的合作社是 1918 年 7 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消费公社”,20 世纪 20 年代起,合作社制度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和国统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48 年秋和 1949 年初,东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召开供销合作会议,成立供销合作总社和省级社。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认为,90% 的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他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具体方式就是通过合作社。1949 年 3 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进一步阐述合作社的重要性说 :“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会议决定,合作经济与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主要经济,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1949年 11 月,政务院设立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作为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合作事业。1950 年 7 月,召开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理事会主任由薄一波兼任,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1954 年 7 月,召开中华全国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改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按照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商业实行城乡分工的原则,将城市消费合作社移交给国营商业经营,农村的农产品采购业务除粮食以外全部移交供销合作社经营,将原由全国合作总社主管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分出去,另行成立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系统。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这种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除了经济上引导广大个体经济走集体化道路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考虑外,当时还有解决农民问题的迫切需要。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作为城乡物资交流和实现国家委托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经济工具,供销合作社也成为历史的需要和必然的选择。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和自下而上的发展,供销社迅速组建发展起来,到 1952 年底,全国已有农村基层供销社 35096 个,社员 14796 万人,县联合社 1983 个,省联合社 30 个,形成了遍布农村、上下相连、自成体系的合作社网络。
几十年来,供销社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国家大环境的变化,供销总社机构曾被三次合并又三次恢复。第一次合并是“大跃进”时期的 1958年 3 月,供销总社与城市服务部合并,改称第二商业部,同年 6 月 30 日起,第一、第二商业部合署办公。1962年,供销社面临促进农副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央决定恢复供销总社。第二次合并是“文革”期间的1970 年,供销总社与商业部、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局合并为商业部,直到 1975 年 2 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又恢复供销总社。第三次合并是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 1982 年 1 月,供销总社与商业部、粮食部合并组建商业部,直到 1995 年中央决定再次恢复成立供销总社。
改革开放之后,支撑供销社业务繁荣的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逐步被打破,适应市场需要的家庭商店、个体户等新的经营主体蓬勃兴起,供销社基层网点在竞争中多数败下阵来,加上国家逐步取消农产品统派购任务,供销社业务大幅萎缩,经营陷入困境,背负在供销社身上的旧体制包袱和人员包袱日益沉重,供销社开始了艰难的改革探索。
河南林州石板岩供销社是供销社“扁担精神”的发源地,“一根扁担颤悠悠,百货送到家门口”,这种“扁担精神”直到现在仍在大力提倡学习。图为石板岩供销社的社员们在山区挑着扁担送货
供销社最初的探索放在了恢复“三性”“五突破”和“六发展”上。恢复“三性”就是恢复和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五突破”就是突破现行人事制度,给农民选举权和罢免权 ;突破对农民入股的限 制, 敢 于 把 农 民的资金吸收到供销社中来 ;突破现有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的限制,使供销社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想办的事 ;突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突破在商品价格上的过多限制。“六发展”就是发展商品系列化服务、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网点和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这些积极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触及体制和机制,但总体上没有伤筋动骨,有的是对症下药不够,有的是贯彻落实不到位,总之,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1995 年,供销总社再次恢复成立。中央为推动供销社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先后出台了 4 个文件,这在国家部门中是不多见的。而且这次恢复成立之后的供销总社,第一任理事会主任由国务委员陈俊生兼任,第二任理事会主任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兼任,体现了中央对供销社工作的重视。20 多年来,供销社尽管也遇到了重大冲击带来的危机和各种考验,但在始终确保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不断破解难题,一步一个脚印,接力传承,奋力拼搏,供销合作事业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下面,我从几个方面重点谈谈对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供销社的认识和体会。
面临危机与涅槃重生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为农服务宗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我到供销总社工作后,感到全国供销社上下热气腾腾,大家都说供销社的春天来了,大家关注和研究最多的是如何把供销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她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小生产者、雇工和低收入消费者为抵御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盘剥而走向联合的经济组织,尤其农业合作社在世界各国作用很大,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社,有的农户同时参加几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农民也都是农业合作社社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中央 5 号文件特别强调,改革的目标是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有的领导提出,供销合作中的“合作”比“供销”更重要 ;还有的领导说,企业办得再好,与农民没有关系还有什么意义?不少省积极试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股金。我最早参加的会议就是去山西省参加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和去湖南省参加全国供销社股金工作经验交流会。河南省林州石板岩供销社是供销社“扁担精神”的发源地,“一根扁担颤悠悠,百货送到家门口”,这种“扁担精神”直到现在仍在大力提倡学习。上图为石板岩供销社的社员们在山区挑着扁担送货。
1998 年形势发生了骤变,供销社遭遇三个大的冲击 :一是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中国金融动荡,供销社刚刚起步的社员股金在一些局部地区酿成“风波”,如江苏个别县发生了社员挤兑、围堵铁路事件 ;一些发展势头正猛的县级社,由于股金挤兑而一蹶不振、风光不再。二是 1998 年开始的大规模改制,对供销社来说是一种壮士断腕般的自费改革。职工身份转换、下岗分流本身就要付出必要的成本,有些地方领导又不加区别地强制供销社和国有企业一样一律退出经营,不少为农服务的好企业都被“一刀切”了,加上一些供销社自身认识和工作上的偏差,大批企业转让退出,资产损失严重,有的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家底一夜之间几乎荡然无存。三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1998 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化肥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长期由供销社专营的化肥和棉花两大业务,把供销社彻底推向了市场,农资、棉花企业在竞争中开始了优胜劣汰。三大冲击集中暴露的问题,是全系统连续多年的亏损不断加大 :1992 年至 1997 年,经济包袱累计高达702.68 亿 元, 亏 损 面 达 45.53% ;1998 年 1 月 至 11 月,又新增亏损 133.27 亿元,亏损面达到 55.73%,出现了一批资不抵债的基层社和社有企业。人员大幅减少,基层“线断网破”,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亏损严重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中央也认识到,把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当时分管供销总社工作的中央领导说 :“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一是扭转亏损局面,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是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事关供销合作社前途命运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局的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当时简称“扭亏”与“刹车”。
面对市场经济疾风暴雨式的冲击和改革中的“阵痛”,供销社的改革最终开始沿着问题导向转变了。只有着力解决当时最突出的“扭亏”和“刹车”问题,使供销社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才能为进一步发展合作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何况把供销社改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绝非易事,她自身先天不足又百病缠身,所以也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的一次重大调整。之后,供销社上下齐心协力、痛下决心,你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你,“三年目标两年实现”,最终扭亏为盈,股金风波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得到稳妥的化解,历年政策性亏损挂账也陆续得到解决。
在基本完成“扭亏”“刹车”后,供销社及时将工作重点调整为全面改造和创新发展。2002 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提出实施四项改造、实现体制创新,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以下简称“四项改造”)。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对自身主动改造的重大战略选择,切中了供销社改革的要害,进一步统一了全系统对供销社改革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按照“四项改造”的新思路,基层社的改革开始探索合作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社有企业改革从实际出发,因企施策,集中有效资产重点办好农资、棉花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开始探索社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中农集团、中棉集团、浙农集团、辉隆集团、苏果超市等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全系统大力推广“苏果超市经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苏果超市是 1996 年7 月在江苏省供销社果品食杂总公司下属的果品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连锁企业,网络覆盖苏、皖、鲁、豫、鄂、冀六省,是江苏省最大的连锁超市,全国连锁企业连续 12 年位列前 10 强。“苏果超市”的成功,为全国供销社网络改造树起了一面旗帜,供销总社专门在江苏召开现场会议进行学习推广。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大家说,尽管供销社传统老旧,但网络“值钱”。只要按“苏果超市”的经验创新和挖掘,供销社的网络优势一定能再创辉煌。各地代表的信心明显增强了。这一阶段特别强调要把合作制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结合起来,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时要解决的重点是适应市场经济问题,也就是供销社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涉及供销社诸多关系中的决定性关系。只有解决了这个关系,供销社才能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河北的土地托管服务
在谋划创新发展方面,2006 年,供销社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及时提出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的计划,得到国务院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事,是为农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事,同时也是供销社系统适应现代流通的要求,强化自身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其生存之需、发展之要”。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小超市、大连锁”“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的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建设,通过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连锁化经营,网络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截至 2012 年底,全国供销社系统开展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有 5709 家,比 2005年增加了 3300 家,增长 1.37 倍 ;发展连锁、配送网点91.3 万个,比 2005 年增加了 74.6 万个,增长 4.5 倍 ;连锁企业销售额 6073.9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285.9%。全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有 889 家,占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数的 20%,销售额也占全社会的 20%,直接收购和帮助农民推销的农产品达 5182 亿元。供销总社把“新网工程”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在社有企业、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县级供销社振兴、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全新供销社”“网上供销社”。继续深化社有企业改革,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市场化资产运营机制,供销总社 2009 年筹备组建中国供销集团,2010 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多数省级供销社都陆续成立了供销集团。国务院早在 2009 年《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明确指出,供销合作社正在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成为经营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作用不断体现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供销社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2015 年,中央作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 ,几年来,供销社系统全力推进综合改革,由点到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先行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 省进行了试点,形成了“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土地托管等 11 个方面的经验做法,又聚焦构建双线运行机制、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创新社有资产管理方式等体制机制难题,开展专题改革试点,形成了 7 个方面改革成果。改革取得新成绩,发展上了新台阶。由于改革成果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这里我只挑几个亮点说说。一是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成长,农产品市场网络已经初步形成,2019 年农产品销售额超过 1.8 万亿元,成为增速最快、体量最大的业务板块。二是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基层长期薄弱的局面得到扭转,藏区组建供销社取得较大突破。三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形成了“供销 e 家”、湖北“荆选”、新疆“西域果园”、重庆“村村旺”等一批具有供销社特色的电商品牌。福建供销社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开展到乡、进村、入户的快递服务。四是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的企业达 22 家,2021 年全系统社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1.3 万亿元,利润总额 297.9 亿元。“新网工程”更加注意通过产权纽带和市场手段,已在全国布局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上下贯通、业务联动和网络整合,2016—2021 年共投项目500 多个。涌现出一批像湖南涟源市社、重庆武隆区社、浙江瓯海区社和山东邹平市社综合改革的典型。据了解,目前还正在全面实施县域流通领域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加快“数字供销”建设。可以说,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供销社事业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选自《纵横》杂志2022年第12期“史事经纬”栏目,作者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研究室)原主任、监事会原副主任,图片由作者提供。
信息提供:张志国(《纵横》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