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何海霞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原创:海霞天地 海霞天地美术馆
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新里程碑
文 李德仁
当代中国画大师、我们敬爱的老师何海霞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之期。缅怀先生高怀绝艺,崇敬之情充溢心胸。
海霞先生于1908年华历9月13日出生于北京。祖上清代为武职官员,原姓赫舍里,康熙皇后赫舍里氏即出生其家。何与赫同音,后遂以何为姓。世居北京西城宛平(清代北京西城区称宛平,东城区称大兴),到父亲何子元时以文墨为业,精于楷行篆隶诸体书法。母亲和淑祥读书晓文,深悟佛理,是乾隆名宦和珅后裔,因和珅的独子丰绅殷德娶乾隆小女儿和孝公主为妻,是为驸马爷(额驸),嘉庆初免受株连,所以和珅被抄查时留家产一半给额驸、公主,家道并未完全中落,故和家后人文化教养不同凡俗。先生有两位兄长亦善书,并通刻字印刷。举家通晓京剧,都能吹拉弹唱。先生书法得之家传,功底很深。先生一生于艺术独悟至深,追求奋斗,成就非凡,实与自幼家庭文化艺术熏陶极有关系。然先生平生低调自谦,从不张扬祖上先辈荣光。
《沧江斜日》 95 x 28cm 1938年
先生自幼习画,因有异才,10岁即被北京琉璃厂悦古斋创始人、仿古高手韩公典收为爱徒,善仿古代各家画法,皆得三昧,且练就一双鉴别古书画真伪的火眼金睛。16岁即名秀艺林,被京津画坛领袖金城、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吸收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研究员、评议员。又为金城弟子,为“湖社画会”成员。遂进一步精研唐宋元明各家名迹,落笔辄不同凡响,作品每年参展并销售,渐为京津各地藏家所重。1935年,于28岁之时入大风堂拜师张大千先生,艺术又入神妙之境。当时拜师之事传闻京津,报刊俱载,已成一段佳话。张大千先生高才绝学,艺术举世无双,领悟之境远超时流。海霞先生尊师重道,事师如父,对大千老师之传授领会至深,而大千先生亦极倚重之。师徒之间,年龄只差九岁。二人相遇,真是二十世纪艺坛奇缘。
峡江放舟 92 x 25 cm 20世纪30年代
他们师徒相处感情之深、道义之重,非常人所能理解。1937年卢沟桥事变,京畿兵灾匪乱,谁也不敢出门。大千先生被困颐和园,海霞先生冒险雇几辆三轮车跑到颐和园接老师回京城。1945年冬,大千先生在北京花重价五百两黄金买下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要海霞先生拿去临摹研究,海霞先生说:“太贵重了,不能拿。”大千先生说:“贵重才值得让你拿去学习研究!”何先生拿回家,每天临摹后锁在抽屉里,两个月后赶快送还,不敢久存。1983年,张大千先生在台北去世,消息不久传到北京,正在北京饭店作画的何先生,一个人躲在洗手间里,久久不见出来。大家不放心,进去看时,却见何先生——一个白发老人正在里面哇哇痛哭。人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何先生慢慢平静下来说:“想念老师了。”
苍松翠壁 154 x 52cm 20世纪40年代
解放后,海霞先生来到西安,与石鲁、赵望云等联手开创了长安画派。长安画派打出旗号:“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那传统是容易伸手进去的吗?正因为有何海霞,长安画派在“传统”上才是过硬的。何先生不仅传统过硬,在西安期间,他又做到了“生活”过硬。他大量地下乡写生,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参加劳动,观察领悟。我们看他这一时期笔下的秦岭铁路、黄河奔流、三门峡水库、秦川农家、陕北风光等作品,尤其是他那大笔粗毫的大写意构图,已呈现出与早期全然不同的面貌。
终南小景 57x46 cm 20世纪50年代
山水册页之二 28×36cm 20世纪60年代
深谙中国山水画史的人都知道,唐人画青绿山水是用勾染法,无皴,乃青绿山水画发展第一阶段。宋人青绿山水用勾、皴、染、点法,都是工笔,为第二阶段。自张大千泼彩,淋漓奇变,青绿色彩并无笔触,为青绿山水发展第三阶段。何海霞先生对于唐法、宋法早均烂熟,晚年在北京始以大笔写意之笔法,来涂抹石青、石绿、朱砂、泥金诸重彩,以成山水,纵横挥洒,痛快变幻,形成了意笔青绿山水画法,这是青绿山水发展的第四阶段,亦可谓山水画发展的新里程碑。
太华雄姿 59 × 138cm 1978年
记得1995年11月,海霞先生住在西苑饭店作画,我帮他整理颜色。先生对我说:“山水之青绿,庄重肃穆灿烂,更加以泥金辉煌,最具大气。大千先生始用泼彩,离奇变幻,诚为独创。然见色而不见笔,终觉欠缺。我们画青绿若能用写意的笔法,岂不更好。我亦尝试,惜我老了,精力每感不济,寄希望于你们努力。”读者看了这段话,便不难理解先生晚年为什么每每直接用笔调以重彩颜色涂抹成画。周韶华先生曾评何老为“当代青绿山水第一人”,可谓至当。至于何老其他形式,如水墨、淡彩、工笔、写意、浅绛诸种山水,均亦独步当代,样样高超。画界称何老为“全能冠军”,细数当代诸名家,实难再找出第二人。
壮哉黄河 138 x 68 cm 1990年
艺术探索,博与精是相辅相成的。一般画家或只能专精,或只知广博,皆难成大气候。只有既博又精,化精博于一体者,方为大师。徐悲鸿评张大千先生:“五百年来第一人。”诚为确论。而张大千之后,在今天时髦艺术“向西看齐”的当代,不少人所谓“创新”却都在不同程度地向西画靠拢,能全面代表中华民族传统山水画发展且开拓新领域者,非何海霞先生莫属。海霞先生的成就离不开大千先生的亲传,在与大千先生分别后,何先生能够独立拓展,慧心自创,开辟出壮丽雄宏的山水画全新之境,亦可谓是善于继承和善于发展的典范。
泰山雄姿 99 x 230 cm 1988年
赤壁后游图 95 x 87 cm 1984
何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关心国家文化事业。他说:“画家重要的是静化自己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是什么?充满热爱、激情,还有高尚的人格。有中国特色,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1995年,西苑饭店谈话)在先生心里,长期怀有伟大的使命感,一生苦研,奋斗不息。先生于1992年正月初十寄我的信中说:“余一生徒劳,晚年少有领悟,艺术一道,难矣!吾弟正当壮年,正确理解历史的使命和个人的责任!吾亦为此苦闷。”这虽是对学生的教言,却体现着先生自我肩负的重担,体现着先生为中国艺术献身之高尚情怀。先生晚年声名更隆,多少收藏家都想出高价买他的画,但他不卖,他常常不计报酬为国家政府大厅、宾馆作画,他生前把自己集存的得意作品,分几批先后赠送给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访问日本,请海霞先生画四尺整纸山水精品作为国礼。事后中央组织部同志送来20万元稿酬,何先生执意不收。后见推辞不了,何先生即打电话,将这笔稿酬捐给了“宋庆龄妇女儿童基金会”。1991年,先生应新加坡文化界之请举办画展,当地藏家见他新作画风崭新,都想买画。他说:“作品一幅也不卖。要留给人民。”只赠送作品给主办方以为答谢。先生逝世后,家人遵先生遗嘱,亦将全部晚年遗作及笔记、印章等捐赠了国家。
山上飞泉万斛珠 138 x 69 cm 20世纪80年代
仰望巴郎玉雕琢成 137 x 70 cm 20世纪80年代
先生传世作品甚丰,件件都是精品。早在2008年值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先生之子何纪争师兄和曹湘秦师嫂及家人亲友,收集公私所藏先生作品,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何海霞全集》第1、2、3卷;2013年又续出了第4、5卷。今年为庆祝何海霞先生诞辰110周年,先生之孙何丕、宋思蓓伉俪与亲友们又精心收集公私所藏祖父精作,再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续出《何海霞全集》第6、7卷。卷中包括何先生早中晚各期画作,形式多样,各皆精妙。有些作品则是首次面世,非常难得。这又是艺林一件大喜事。我于1981年始拜入先生门下,追随先生18年,感恩受教,难以尽述。谨就我对先生粗浅之了解,作此短文如上。附之于卷,以供读者对何老及其艺术有更多了解,并祈海内方家正之。
何海霞先生的艺术属于中国,属于人民。望广大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同志们共同研究,发扬光大。
2018年清夏于太原
归云无处失山村 103 x 32 cm 1944年
烟树千林分秀色 101 x 35 cm 20 世纪30年代
幸福山区 113 x 42 cm (4 ) 1958年
密林深处 47 x 60 cm 20世纪60年代
有此山川 68 x 48 cm 20世纪60年代
水阁幽赏 57 x 41 cm 1961年
山林秀色 70 x 40cm 20世纪70年代
华岳清秋 70 x 139 cm 1979年
湘西索溪峪 96 x 60 cm 1985年
满目青山夕照明 135 x 66 cm 20世纪80年代
泼墨为山皆有意 56 x 68 cm 1992年
空中楼阁 136 x 68 cm 1993年
《何海霞全集》第6、7卷为庆祝何海霞先生诞辰110周年珍藏画集,出版了何海霞先生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画作品280幅,涵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全面展现了何海霞先生绘画风格的转变历程及面貌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