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 山名曰大言 儒商网儒学商道
在中国画的璀璨星空中,张守涛先生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是享有盛誉的书画家,更是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和文化学者。
谈及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张守涛先生认为,美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精神表征之一,而中国画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当一般的表达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情感的抒发时,艺术便成为了绝佳的途径。 回忆起绘画创作中的经历,张守涛先生也曾面临巨大的挑战。下放劳动和插队时期,绘画的条件与机会极度匮乏,但他通过为老乡们送年画的方式,获得了大家的支持,从而争取到了更多的创作时间。
对于当今国画界,张守涛先生指出其主要问题在于文化的严重缺失。许多画家对写意和意境的概念模糊不清,过于强调视觉效果和冲击力,忽视了作品应蕴含的思想。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现在画界强调的是视觉效果多好,是冲击力有多强,这是不对的,没有思想,在文化上存在很多不足。写意画也好、工笔画也好,应该表现中国人忠诚坦荡的精神,要让观者产生共鸣,这才是上乘的作品。
在美术教育方面,张守涛先生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国画学生,思想要放松,要天马行空,注重观察、发现和创造,强调文化积累和学习传统。该让他们观察再观察,发现再发现,创造再创造,有独特的想象与创意,创作出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有扎实的传统功底,自然而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画不是画出来的,是想出来的,要胸有成竹,画随笔意。 张守涛先生认为,书画创作有三个支撑点,第一要研究学问。第二要有传承。第三要接纳。
在书画创作中,张守涛老师还喜欢使用闲章,他的闲章主要有人生感悟、禅与道、画论等类别。画论上,比如“畅神”,就是画山水时有三个层次,其中比较高的层次就是“畅神”。又比如“心之所至”,无须多动心思,想到哪画到哪。“洗心”“真情”是道家的,说做人应该坦坦荡荡、真诚自然。“至道无难”是佛家的,都通达了,都懂了,就没有什么画不出来了。“与世无争”,这是一种好的人生态度,要有平淡心。不要去追求名与利。这些闲章不仅增加了画作的分量,也让观众能更好地揣摩画家的修养。 对于成立中国画俱乐部,张守涛先生表示大力支持,认为此举能够将中国文化推向千家万户。
张守涛先生桃李满天下,大弟子刘树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 80 年代初,刘树海与张守涛先生结缘。他眼中的张老师文质彬彬、儒雅亲切,如同父亲一般。而决定拜师则源于一次工作中的机缘,在一位老先生的介绍下,刘树海得以拜入张守涛先生门下。 在生活中,张守涛老师爱看书、勤奋刻苦,被称为“学者型画家”。在跟随张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流鼻血时老师的关切以及对师母饭菜口味的询问等生活小事,让刘树海至今难忘。 刘树海用“率真”“诲人不倦”“平心静气”来形容生活中的张守涛老师。他认为张老师无私教学的品质最值得学习,其作品《居庸关风雨图》便是受到张老师教导的体现。张守涛老师热衷公益,这也深深影响着弟子们。对于成立张守涛国画俱乐部,刘树海举双手赞成,他认为张老师在美术教育方面有很高水准,堪为当世楷模。并提出了线上线下结合、设置教学课题等建议。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像张守涛先生这样的大家,以及像刘树海这样的传承者。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画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