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皮先生
鸡冠壶。辽代瓷器。造型特别,上窄下肥。上部一侧有管状开口,另一侧为提梁,上端形似“鸡冠”而为考古学家和文物家命名为“鸡冠壶”。施半身釉,胎底多为白色。此器型高度模仿游牧民族的皮囊袋子烧造而成,故“鸡冠壶”之名并不为真,也许,在辽契丹时代,就是以“皮囊瓶”称之呢。契丹瓷器外观粗糙,工艺简单,其成就与宋朝比十不及一。然而,鸡冠壶的器型成就却须大书特记。与中原瓷器最大不同处即“口”,受文化影响,宋朝瓷器几乎都开口在器物上端中间处,符合“中正、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使用者感觉为名门正派。“皮囊壶”却剑走偏锋,一定让中原烧瓷人短时惊愕,然后感观上极为不快,这并不符合中原审美习惯。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的碰撞。然而,正是“歪门斜倒”让该瓷器使用极为方便。倒水倒酒倒油时,液体依器壁倾出,中间开口的器皿倾倒液体时受张力影响,易沿贴器口外壁弯曲形状流出,流束不规则、不完整,如“屋檐尿雨”,俗语叫做“哩哩啦啦”。且,罐中肩窝处易存积液体,“尿不尽”。而一侧开口却可最大限度减少液体倾出时形成的张力,符合流体力学基本原理,集流成束。
《卖油翁》一文中,陈尧咨之所以赞许卖油老汉的功夫,正是中间开口的油罐倾倒难度大,使用者要双手环抱,再调整姿势,若令油束自钱币孔处流下而钱不湿,须气正心和,手、肘、臂、腰、腿、脚五处用力,扎好马弓步,不摇不颤不抖,吃功夫处可见一斑。若以鸡冠壶倒油,一手提梁,一手把壶底边,油从钱币孔处流入葫芦而钱币不湿,似乎不是难事。这种器型对于中原烧造业的冲击是“革命性”的,全面否定了中原瓷器的实用功能,而终于高阁成为摆设。
当西方列强的汽车开进中国时,车内载着的汽油桶一定对围观黎庶造成“亮瞎眼”的感受,“油桶灵感从何而来?也许,契丹人纵马蒙古高原,或战争或贸易或放牧,手里托着的“皮囊瓶”触发了黄发蓝睛的欧洲人。如果不是,难道是会造“油桶”的欧洲工匠教会了耶律家族?油桶还不就是个新式“鸡冠壶”。(图片)
——出于辽墓,收藏于敖汉新州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