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日报社 李富
日前,辽都故地内蒙古赤峰市于和平女士编写的刺绣乡土教材《契丹御绣技艺》即将出版发行,这是对契丹民族绝艺的千古传承,填补了我国契丹刺绣的传承空白。
契丹御绣坊作品
鉴于于和平女士在刺绣领域的艺术成就和领军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委员会授予了她“内蒙古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今年,她就把自己历经几十年探索与实践凝结而成的刺绣技艺乃至刺绣针法奥秘结集出版,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社会。她无愧于“艺术大师”这一称号,更无愧于养育她的这片土地。
契丹御绣坊作品
于和平的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是长8米的手绣长卷。整幅作品按宋人张择端原作,用色泽艳丽的多彩真丝绣制而成,画面上,茶楼酒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百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那美轮美奂的构图、空灵细腻的针法、绮丽柔美的色彩、凝含其间的文蕴,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内蒙古自治区民协专家审核组走进于和平创办的御绣轩手工制品公司的时候,小小的展示厅兼手工绣坊,绣女们在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墙面上挂满了她匠心独运的作品,形成了一片妙趣天成、神韵飞扬的艺术天地。注目品赏,从受启示于辽代壁画的《契丹狩猎图》,到临摹绣制的《中京大明塔》,从荟萃于民间的《富贵牡丹图》,到传承于宫廷的《仕女百媚风情画》,或气势豪迈、神韵酣畅,或古朴典雅、飘逸洒脱,一根根丝线仿佛都跃动着清灵鲜活的生命,让作品在婉约中浸满了艺术的精髓,曼妙中洋溢着文化的情怀。在这里,让人们再一次享受了唯美的视觉艺术盛宴,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融入血脉的文化造诣和秉承先贤创新自我的艺术天赋。
契丹御绣坊作品
契丹御绣坊作品
于和平生于辽都故地,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厚感情。赤峰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辽鼎盛时期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陪都——辽中京,这里也成为了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契丹族是一个善于交流的开放民族,“澶渊之盟”后,辽宋交流往来日趋密切,文化艺术不断交融,江南的刺绣艺术由此传入宫廷,经与契丹民族独特的刺绣艺术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契丹御绣”,后逐步传入民间。于和平自幼便跟随身为民间艺人的母亲学习刺绣,后考入一所中专的轻纺专业依然痴迷于刺绣艺术。2005年,于和平只身南下苏州,拜苏绣大师顾秀春为师,潜心钻研苏绣艺术,深得大师赏识。南下学成归来,于和平如虎添翼,她将苏绣艺术与契丹御绣及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刺绣艺术相互融合,创造出了乱针、套针、接针等30多种独特针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
契丹御绣坊的绣娘在刺绣
多年来,于和平怀着感恩之心倾情回报着养育她的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她筹集资金创办了自己的御绣轩手工制品公司,专门招收农民工、下岗职工、家庭妇女和残疾人培训就业,或扶持他们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如今已有4000多人受益,得到了县妇联、总工会、残联的赞誉和支持。为了打造具有契丹民族风韵的宁城特色旅游产品,她走遍了宁城的山山水水,深入民间采风,遍访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出了耳枕、虎头鞋、双面绣摆件、中式服装、围巾等几十种风格独特、样式新颖的刺绣产品,远销海内外,许多作品在全区获奖并被多家机构和喜爱者收藏。她对艺术的执着和不求回报的德善之举,打动着社会,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灵气、充满追求精神的于和平,看到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自强自立、勇于对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坚守和担当的于和平。今年初,在宁城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于和平“契丹御绣”近百平米的展厅和刺绣车间向公众开放,一批来自贫困山区的妇女和残疾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岗位,在这里实现着她们的梦想。
刺绣,让民族的根脉延续;刺绣,让民族的灵魂永驻;刺绣,让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于和平,根植沃土,用绚丽的风采,刺绣着她的初衷和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