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薛祥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
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
李强出席这一开幕式,释放重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让古老的中医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8人被...
张伯礼:“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自明年元旦...
中方办宴,普京与中方高层并排入场,...
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
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驱动高水平对外开...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由“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主管。由《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主办。由国源智库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联办。
本网编委会,是由国家部委领导和公检法系统专家,新闻媒体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本网以立足政法,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开阔视野,警策人生。刊登各类法学理论,探索依法治国。本网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政法,纪检,监察,律协等相关部门协作;新闻信息互传联动。
办公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
投稿邮箱:f z l b w l @163.com

 

本网站声明
本网信息员闫海生,编号为:fzxwbwoo16号,采编证丢失,特此声明公告作废。
《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2019年6月1日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良渚博物院|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发布时间:2022/7/19 浏览次数:506

来源:良渚博物院 昆仑策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表明良渚古城遗址所揭示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

今天,良渚古城遗址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拓展了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图为2021年7月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盛淑彦/摄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独特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良渚调研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良渚文化分布于环太湖流域,距今5300—4300年,以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精美的玉器、陶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的手工业,具有文字风格的刻画符号,大型人工营建工程及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为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重要实证,在中国和世界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文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为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极其丰富和关键性的考古材料。什么是文明?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学术界一直以“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然而,研究表明,在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中美洲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应该更加多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的考古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水乡泽国中的稻作文明

  走进良渚博物院第一展厅,良渚文化时期石犁、炭化稻米展柜引人驻足。农业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良渚文化时期,一种安装在木质犁架上的新型农具——石犁得到广泛应用,取代了用于单点耕种的耒和耜,由间歇翻土变为连续式翻土,改变了稻田的土壤物理结构,有效提升了土地的肥力,堪称史前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要技术革命。出现了连续成片的大面积稻田,稻田灌溉系统更为完善,大大提升了稻作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据测算,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的亩均产量高达140余千克,稻米成为良渚先民的主要食物。良渚古城远郊的茅山遗址发现了一处大型稻田遗址,布局规整,田埂清晰可见,具有十分完善的灌溉系统,总面积达80多亩。非常有意思的是,良渚古城内迄今都未发现稻作农业生产痕迹,却发现了非常巨量的炭化稻米,仅池中寺遗址就分布有5000余平方米的稻米遗存,换算出的稻米多达40余万斤。按良渚古城居民2万人计,需要3000个村落、800平方公里范围的粮食供应。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古人将王都附近称为“畿”、“畿内”、“畿辅”、“京畿”等,也叫“甸”,和王城的关系是“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尚书·禹贡》),用作形容良渚古城与远郊茅山遗址这样的村落所体现出的城乡分野的情形颇为贴切。  环太湖流域已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址有600多处,遗址数量之多之密,表明当时人口大幅度增长集聚,形成了大量不同层级的聚落。展示手工业发展面貌的展柜集中展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纺织用具,证明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更产生了以制陶业、玉石业、木作业为代表的各种专门手工业。在良渚古城内钟家港遗址还发现了制作漆木器和玉石器的手工业作坊,表明城内居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分化出脑力劳动阶层与体力劳动阶层,阶层的分化进一步产生了阶级,成为良渚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出土于浙江余杭南湖的一个完整的陶罐,在独立展柜中散发着久远迷人的光彩,而其肩部的一组刻符更是引人遐想。良渚陶器上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既有图画性质的表意性符号,也有线条简单的指事性符号。良渚文化时期,复杂的社会分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了刻画符号和原始文字的出现。考古学家认为,这件非常著名的黑陶圈足罐,上面有许多连续的符号,这些符号打破了刻画符号孤立存在的局面,可视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存在密切关联。


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  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就有近300万平方米,有4个故宫那么大。通过第二展厅良渚古城的沙盘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古城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布局,最中心的是莫角山宫殿区,是整个古城的核心区;宫殿区外面是内城和外城,与后世都城“宫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结构体系十分类似,是区分社会等级、凸显权力中心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源头,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规划特征,对中国古代礼制社会都城规划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良渚古城外围建有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水利系统位于古城西北,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山前长堤与自然丘陵围合而成。坝体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多选择在谷口依山而建,减少了建筑土方量,节约了劳动力,缩短了施工周期,体现出良渚先民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防范水患和控制水能的智慧和能力。天目山充沛的雨水在夏季极易形成山洪,良渚高坝、低坝一高一低的两道防护体系,有效保护良渚古城及周边稻田不受洪水直接冲击。防洪的同时,能够在山谷高地和平原低地内进行蓄水。大量水资源的存蓄,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运网络,起到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为古城的水运交通和日常用水提供保障。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乃至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体现了中国早期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在工程的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学水平,展现出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堪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建造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据估算,营建良渚古城的宫殿、城墙和水坝所需土石方总量达1000余万方,是一项超级史前工程,要有效地组织和调度如此庞大的社会劳动和物质资源,没有国家形态的权力和能力很难实现。良渚古城的营建和使用,体现出良渚社会已经具有权力中心、政治中心。
神王之国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  良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玉器文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用他们独特智慧创造出类型丰富、制作精美的玉器,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玉器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体现了王权和神权拥有者对稀有资源的控制和垄断,形成了以琮、璧、钺为代表的一整套玉器使用制度,用来明确尊卑、划分等级、区别身份、显示权力,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
良渚是神王之国,国王和贵族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和地位的玉礼器及礼仪制度,达到对神权的控制,拥有对王权、军权和社会资源的绝对垄断地位。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良渚大墓,集中体现了王者的至高无上,说明当时的国王已经超越了氏族首领的范畴了。
用玉制度揭示了阶层分化。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丧葬时的玉器配制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分等级墓地中,高等级墓地的墓葬中大多包含有玉琮、玉钺,特别是反山墓地M12出土的玉器中,同时包含了刻有统一神徽的、在器型与纹样方面最为经典的玉琮和玉钺,且位于成排墓葬的中间,意味着反山墓地存在一个身份高于周边墓葬的人物;而在良渚古城遗址最低等级的墓地卞家山的墓坑中,完全没有成型玉器出现。
良渚文化时期还出现了统一的神人兽面纹。半人半兽的复合型纹饰及其变异形态,遍布良渚文化分布区,贯穿良渚文化发展的始终,几乎是绝大多数玉器图案的母题。作为良渚文化的玉器最通行的主题纹饰,它标志着当时的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统一的精神信仰也加强了国家的统治。

图为瑶山祭坛遗址。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盛淑彦/摄


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发展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良渚博物院致力于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发展高地,积极探索文脉传承和文化创新发展新途径。  良渚博物院将展示良渚文化发展历程和良渚文明重要价值贯穿始终,以“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为主题,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良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增强历史自觉、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

图为2018年9月6日,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期间国际专家学者参观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供图

  在杭州,良渚博物院组织的学术活动热度很高,“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公众分享会和“良渚讲堂”,通过一线考古学家的深度分享,加大良渚文化阐释解读力度,提高了公众对良渚文明重要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良渚文化的知名度。  良渚博物院积极打造“以科普活态化为引领、以跨界实践为骨架”的良渚文化研究外延立体网,整合推进跨界研究、跨学科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全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文物藏品利用率和“活化”度,探索出一条从文物数字采集到文物数字展示再到文化传播推广的文物数字化建设路径。  2021年,由良渚博物院全方位参与的“云上泽国——良渚文明线上主题展”在全球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的官网及社交媒体全面发布上线,受到了广泛好评。  良渚博物院积极探索良渚遗址区发展新格局,深化遗址公园与博物院联动,开展文化主题体验活动,打造专题旅游精品线路。利用良渚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构建文化产业矩阵,初步形成了良渚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化、系列化、时尚化的产品体系。加强良渚古城遗址、西湖、大运河等杭州三大世界遗产群落联动融合发展,举办三大世界遗产主题文创集市,共同培育、研发、推广“世界遗产游”系列产品。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优势,构建地域更加广阔、内涵更为丰富的长三角良渚文化旅游圈,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文化环境,以更深沉的文化自信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

(作者:良渚博物院;来源:原载《求是》2022/14,转编自“求是网”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民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网 |  新京报 |  中国法学会网 |  中国政法大学网 |  民主与法制网 |  最高检察院网 |  最高法院网 |  公安部网 |  司法部网 |  国务院法制办网 |  国家新闻办网 |  中央宣传部网 |  中国网 |  中央台央视网 |  光明日报 |  经济日报 |  人民法治 |  记者观察 |  中国反腐法治网 |  北京天一堂医药科技研究院 | 

关于本站 - 广告刊例 - 战略合作 - 区域代理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 
主管单位: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京公网安备1101110212025号

版权所有:北京五湖四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法制新闻联播网   投稿邮箱:
fzlbwl@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财富广场写字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