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社长穆青历史的中流砥柱、记者的楷模
原创 来源: 来源:大社老记有话说 昨天
纪念穆青百年寿诞
顾万明/文
穆青在黄河壶口瀑布留影
新华社社长穆青于2003年去世,他出生于1921年,今年是他的百年寿诞。穆青是中国新闻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名记者,他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著名的新闻作品,而且始终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用自己的政治、历史经验判断是非,站稳立场,不为极左思想而随波逐流,以巨大的魄力顶住压力,反对错误运动对新闻界的破坏、干扰,保护记者、编辑,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中流砥柱
穆青与农民科学家吴昌吉
穆青1921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河南周口,在河南读完高中。1937年当八路军,
1939年开始在八路军写新闻,1942年当《解放日报》记者。十年浩劫时穆青是新华
社副社长。1959年当了新华社的副社长,1982年当了社长。
1957年,全国“反右”运动开始的时候,穆青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当社长。在反右中,
新闻界是受重创之地,新华社也未能成为世外桃源,许多记者、编辑被打成右派分
子。而在穆青领导下的上海分社居然一个右派都没有,就是由于穆青顶住了柯庆施等
人的压力,坚决不打一个右派。
穆青当时认为:“我们分社绝大多数都是年轻同志,热情高,思想单纯,不应该是这次运动
的对象。”由此,穆青决定,先集中力量完成报道,机关内部的整风会议向后推移。分社
在给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报告中说:“总社也曾指示,如果有一些分社没有右派分子或资
产阶级右倾思想不严重,为了集中力量搞好报道,可推迟整风时间。故编委会决定先集
中力量完成报道任务,然后在报道任务稍稍缓和时,再动员全社召开进一步的整风检
查,彻底批判右倾思想。”
这样,在上海分社出现了一个与反右形势相悖的景象,正当社会上大“鸣”大“放”处
于高潮时,分社的院子里却静悄悄的,记者们全部被派到第一线,投入到对这一运动的报
道中去了。 在这段暴露右派的关键时刻,分社内部既没有“鸣”,也没有“放”,当然也
就无从抓“右派分子”。穆青的心里似乎轻松了许多。
1957年8月底,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再一次督促上海各新闻单位
加强整风运动的领导,积极开展本单位的反右斗争。这次会议后,上海分社不得不成立
了整风领导小组,穆青任组长。这一次,穆青已无法沉默。
9月11日,分社召开全体人员大会,穆青做动员报告。会后开始“鸣放”。到10月上
旬,分社院内共贴出大字报281张,意见726条。其后,分社给市委宣传部写了报告,报告
中这样评价的:“无论是大字报的用语和座谈会的发言都非常谨慎”,主要问题是,记者
在报道中,对整风反右一套方针,步骤很熟悉,因此从鸣放到现在,大家都合乎冷静,任何
场合都表现的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这份报告,实际上也就是向上级报告了上海分社
没有右派和严重的右派言论。
不多日,从市委宣传部传出话,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在一次非正式场合,问到
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反右运动。当听说分社没有右派,非常吃惊,他说:“上海哪个新闻单
位没有右派,分社怎么会没有?”
反右一开始,就有人认为分社记者张家炽是右派分子。他早年与胡风很熟悉,曾在胡风
家住过一个晚上,必与胡风集团有联系。他在总社征求新闻改革时,主张新华社自己办
一张“人民需要的报纸”,被认为是“反对办党报,不要党的领导”。有人认为张家
炽应该戴右派分子帽子。
穆青一直对此保持沉默,没有表示意见,但他心里是不同意的。恰在这时,上海市委布
置了下放部分干部到农村劳动锻炼的任务。穆青立刻把张家炽列入分社第一批下放人
员的名单,他很快就去农村了。穆青这样做就是把张家炽保护起来了,使他不再受运动
的冲击。
当时分社的反右大字报还盯上了记者徐中尼,理由是他写了那篇很有影响的《访上海
资本家荣毅仁》,说这是“对资本家的美化”。穆青火了:“这篇稿子的题目是我出的,
里面内容怎么写是我定的,稿子是我签发的。现在看这篇稿子也没有错,它符合党的统
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如果硬说稿子错了,要打就打我!”穆青以如此坚决的态度保护
记者,在反右运动中是少有的领导,许多领导对这样的事情避之不及。
上海分社还有几个记者也面临同样的险境,穆青都以各种理由把他们解脱,保护起来,
使他们没有被打成右派。
柯庆施还是不放过上海分社,亲自过问分社反右一事。上海市委宣传部向分社表示,还
是要报一些材料过来。穆青深知报“材料”意味着什么,对市委宣传部不报又不行。
他不得不报了三个记者的材料,像平日里精心推敲稿子一样,把三个记者的所谓问题尽
量轻描淡写。
材料报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部副部长白彦在讨论时说:“这三个人看过去都不够条
件。”部长石西民接话:“新华社没有(右派)就算了。”一场劫难至此终于过去。
40多年后,穆青曾向一位记者透露,反右他所承受的压力,远比人们看到的要沉重得
多。柯庆施并不仅只是过问了一下分社反右情况,还为此专门找穆青谈过话,那意思很
明确。但他没有向分社“传达”,一个人默默地“消化”了。他想,如果上面“问罪”
下来,就由自己一个人承担吧。
反右运动全国共有55万人被划为右派分子,仅《人民日报》从1957年6月到9月报道,
新闻界右派分子就有104人;到1958年2月,上海市揭发出的新闻界右派分子72人,其中
《文汇报》有21人;1957年6月至7月,《光明日报》有18人被划为右派。
新华总社有83人被划为右派,全国29个分社有27个分社都有右派,惟上海分社和山西分
社没有一个右派。穆青以巨大的责任感,在运动中不跟风,不畏惧,不投机,实事求是地分
析形势,他善良、宽厚、仁义,助人,不惜冒风险保护同志。他的政治品格和人品成为
他生命中始终如一的亮点。
新闻界领导亲自动手写稿,能够写出令人佩服的名稿来不多。几十年来穆青带头写
稿,笔杆子不倒,写出了许多新闻名篇。穆青在60年代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
裕禄》是新闻史上的名篇,影响了一代干部深入基层,改变作风;后来穆青还有《历
史的审判》、《人民呼唤焦裕禄》、《吴吉昌》等大作。
穆青的《风帆起珠江》是退休后写的,更可贵,是责任感让他再次拿起笔来。那是
1993年邓小平南巡后,当时穆青已经退休,为推动改革开放,他来到广东分社,走了
广东很多城市、乡村,深入实际采访,写出了这个有很大影响力的通讯。
穆青始终要求记者、编辑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反应实
际,反应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以典型人物推动工作。他笔下写出的焦裕禄、吴昌吉、
潘从正等农村的干部、农民人物既推动了农村建设,也为新闻工作树立了榜样。
穆青对人民很有感情,他没有官架子,与他报道的农村干部、农民保持了长期关系。
他交了不少农民朋友,他常常到农村看望农民朋友,这些农民朋友也常常到北京来看
他。
穆青晚年得了肺癌,长期在广东治病,与我们广东分社记者接触较多。他从来不过生
日的。他80大寿时,我们提出给他过生日,他破天荒同意了,他也是知道自己来日无
多了。那天,老穆头(我们新华社过去有很好的传统,对领导不以官位称呼)一进
门,我看他精神抖擞,一点不像有病的样子,而实际上他经过多次放疗,身体已经很
差了。
穆青书法作品
我代表老记者作了穆青生日的祝贺发言,最后忍不住为鼓舞他的精神,唱了“革命人
永远是年轻”的歌。他很高兴,问我:“我还能活多久?”我说:我们上海人说“70
不稀奇,80小弟弟”,你还能活很多年。他很高兴。那时是1999年,我还大讲了一
通:世界上能过百年之交的人不多,过千年之际的更罕见,马上我们过千年了,多么
幸福啊!这番话大大感动了他。
穆青过了千年,2003年去世,享年82岁。怀念老社长,真正的新闻界前辈,布鲁诺
式的讲真话的人。他给大社的题词是:“勿忘人民”,这是他对新华社,也是新闻界
的嘱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