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
5月10日,“百岁老人服务项目组”的随访人员栾老师、柳老师和宫老师
一行,驱车来到了北京市平谷区杨家台村,探望了原林业部林产工业设
计院副院长、百岁高龄的老人韩师休。
韩老的家里非常宽敞,窗明几净。老人戴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两腮
和下颏部长满了雪白色的胡须,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和人交谈时思
维清晰,内容丰富。从对老人的随访过程中,随访人员了解到了老人
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韩老1923年3月出生,原籍辽宁沈阳。1942年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
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88年1月退休。曾任原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
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产工业专家等。1990年被授予首
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一生钟情林业,艰苦岁月,永葆激情。从事林业工作以来,韩师休主
持了我国和阿尔巴尼亚、蒙古等国的多项重大林产工业设计项目的规
划、设计、建设工作,组织了对人造板和二次加工的技术引进和部分
成套设备的生产、公关和推广,为我国林产工业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
贡献。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访问蒙古时,答应援建蒙古国一个木结
构房屋制造厂、一个造纸厂、一个发电厂、一个体育场等。回国后,
周总理将这四个项目进行了分配,林业部门则承担了建设木结构房屋
制造厂。
当时,韩老在哈尔滨的设计团队主要从事林产工业项目设计,院长根据
组织要求接了这个任务。他们都没有实践经验,根本没见过这样的房屋,
但是任务来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干。韩老坦言,在接到这个项目
的时候,4个项目组的人员都来北京开会,计划派出90多人出国实施项
目,但到第二次开会,因为政审原因就只剩16个人,而他和张工程师就在
政审不合格人员中。迫于形势,院长向中央组织部打了政治保票后,他和
张工程师才获准前往蒙古。
50年代初,抗美援朝后期,安东(今丹东)一带制材工厂受到美空袭破
坏影响生产,组织决定扩建改造东北后方佳木斯制材厂。在技术上,接受
苏联专家的建议,由韩师休负责实施,尽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
难,但这次对改造东北制材、消减主体劳动力、实现全机械化安全生产产
生了积极影响。
在改革开放中,林业部、轻工业部所属各木材加工厂,增设人造板饰面
车间,仿德国的三聚氰胺技术由设计院承担设计,由林业部林机公司承担
制胶机设计,虽由德国引进但因德商对专利的要求较高,未成功。各厂建
成后,因为制胶和设备均不过关,不能生产。有媒体问责设计院和林机公
司,有关技术人员到厂也未解决问题。韩老是主管技术的副院长,责无旁
贷,他决定由自己组织团队到现场攻关,耗时一个多月,终于攻关成功,
由此开创了我国人造板饰面的先河。
韩老说,林产工业是我国新兴工业,以前没有现成的成套设备,都需要
自主设计。从接触林业开始,他就躬身参与主持多个项目,一直在实现梦
想的道路上奔波,为我国林产工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退休后,老人将他位于左家庄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家迁到了杨家台
村。韩老在职时,曾被国家公派到苏联、日本、德国、法国、奥地
利、加拿大等国去搞设计调研、援外、技术引进、工程监造验收等
工作。他说,30年多前他把家从城里迁到农村来养老,这是受到了
德国一位设计师朋友的启发。城里的物价贵,开车停车什么的都限
制,空气也不如农村好,所以他来这里居住是寻找一份自由和惬
意,想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韩老现在和小儿子以及一位请来的阿姨住在一起。他的生活很简单,
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生活有规律,及时体检,遇事量力而行;
平时看书学习,上网看新闻,学习经济学等。他还助人为乐,有时
应约为城里的一些单位免费绘制设计图。他在60岁时还学会了弹钢
琴,全凭自学、自悟而来,这个兴趣一直保持到今天。
“我现在生活都能自理,和亲戚朋友的关系都挺好。面对生死泰然处
之,我认为这就是豁达!”韩老语重心长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