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故乡的风, 故乡的云。
2、故乡的梦, 故乡的人。
3、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4、故乡的史,故乡的魂。
5、故乡的光,故乡的韵。
6、故乡的情,故乡的忧。
五,故乡的韵,故乡的光
如果博物馆中的文物唤醒的是萧县人民的民族自豪、历史认同感,那书画艺术唤起的又是什么呢?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抚摸萧县的自然肌理、历史脉络和文化记忆,你会发现萧县“文献之邦”、“文化大县”名不虚传。
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真正富有活力的象征。走在萧县的大街小巷,楚风汉韵扑面而来,书画元素处处闪光。高端典雅的龙河艺术空间已经开放,省、市重点工程“六馆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体育馆和广电中心)业已建成,书画艺术长廊、翰墨主题公园、萧县汉画像石馆,萧县书画艺术馆……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遍地书韵流淌;从学校、机关、社区到企业、军营,到处翰墨飘香。有写意山水的自由不羁,有工笔花鸟的精雕细琢,也有油画的大胆绽放、色彩碰撞,水彩的温柔细腻、晕染自如,山河湖泊、花鸟虫鱼,品类之盛令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每一处都是艺术作品的容器,每一处都是“无用之美”的发声,每一个线条都是思想的表达,每一笔色彩都是文明的星火。书画将艺术带入了萧县人的生活,将色彩注入了平常百姓家,将审美渗入到萧县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静静地驻足在自北向南的龙河岸畔。河水缓缓流淌,岸上垂柳成荫,一股微风掠过,令人心骨皆清。这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穿过朝代更迭的风云际会,驮着萧国历史的深邃厚重,一路壮歌前行来到了今天。从清澈到浑浊、从颓废到重生的龙河,正在述说着萧县在恢弘的时代创造的壮美史诗。河水倒映着两岸造型各异的高楼,波光闪烁着高雅优美的线条,萧县人民追求美的气魄与神韵尽显其中。
如果说,博物馆能带我们走进古人的审美与哲思,美术馆却让我们一窥承前启后的当代思想。步入西岸的萧县文学艺术馆大厅,一种美丽的错觉兀然而生,是不是踏入了一座深邃而浩瀚的艺术圣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赫然醒目,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等一批国际大师仿佛迎面走来。跟着著名画家耿宏亮的脚步,我们流连着一幅幅萧县籍画坛巨匠的稀世珍品,那风光雄奇的中国艺术巅峰带来的不仅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多的当是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让我马上联想到绵绵不息的龙河波光,浪花在前赴后继,时代在前赴后继,历史在前赴后继。
萧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永乐是个土生土长的“萧县通”,也有丰厚的学养和哲学的思考,他以大文化、大历史的视角,从萧县书画的历史性、群众性和产业性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明为果。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萧县文明的软实力。”
自聚落文明的图腾出现,人类开始了美的历史抒写,线条和色彩成为区别姓氏、区分贵贱的艺术形式在等级社会中延续。胡永乐介绍说,滥觞于良渚文化的萧县书画古称宋绘。萧县籍的宋武帝刘裕极爱书法,南北朝便成为萧县书画发展的起点,汉代以画像石为标志,萧县出现了第一个绘画高峰,标志性产品是汉画像石、萧县剪纸、瓷板画。到清朝中晚期,形成了萧县“龙城画派”,追求“中正平和、壮大雄强、刚劲勃发的生命之美、力量之美”的艺术思想体系,注重“简约凝炼的手法、线形内在含蓄之美、水墨变化”的艺术风格。改革开放初期,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龙城画派”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一时声誉鹊起,扬名海外,领军人物则是留下无数传世经典的齐白石弟子萧龙士大师。截至目前,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幼儿园儿童,可谓家家有书画,人人说丹青。各类民间书画研究机构一百多个,老中青幼书画人员4万多名,仅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会员就多达40多名,既有巨擘名宿老一辈艺术家,又有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既有专业书画家,又有业余书画爱好者;既有书香门第的世代传承,也有寒门逆袭的“黑马”腾跃;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萧县书画以其耀眼的文化极光,点缀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星空。
“历史无法留住,文化却能传承。为了激活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萧县已把书画打造成了文化产业的靓丽名片。”胡永乐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谈起萧县书画文脉的薪传,溢于言表的是一股自豪感。他说,从远古、秦汉乃至明清,尤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期延续至今,萧县书画的艺术温度始终不减。书画艺术的普及,活跃了文化和美术用品、图书销售、装饰装裱、春联和旅游市场,书画艺术的交流又推动了文房四宝、文博会展、书画奇石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加上从央视到地方台,“中国书画之乡”的专题数十次播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推波助澜,线上线下联动,书画市场消费急速攀升,书画产业年营销收入已经超过1.5亿元。投资3300万元,集文物、展览、活动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实施;引资上亿元建设的300多亩书画艺术博览城,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书画交易市场之一。
丹青承文脉,墨彩具精神。徜徉在萧县“书画一条街”,你会倾听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对话,会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化原动力、拉动力和创新力——萧县人正以自己的创新方式,创造着自己新的文化形态。
历史总把自己前进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在大地山川之上。建筑可以在风雨中轰然倒塌,书页可以在岁月中发黄变旧,而千年历史镌刻的文脉神韵,一直浸润着萧县这片沃土。从新石器时期至今,各朝代遗迹遗物均有发现,千年古刹瑞云寺、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陶谦墓、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浩如烟海的传说故事,犹如萧县文化史上的一块块化石,跨越了山河岁月,贯穿着悲欢离合,一直鲜活在竹帛史卷的民族典籍里,充填在萧国子孙的美好记忆中,激荡在萧人奋进的希望光波里。
历史是一条因果相涌的长河。萧县人从来不缺文化的自信,汉儒融入了道,宋儒吸纳了佛,儒释道互补共通的文化谱系,张扬着萧县历史的巨大魅力与生命力。“以文化人” “以文塑城” “以文赋能”推动了萧县文化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艺术价值、艺术审美的提升也构筑起耀眼的文脉高地、文化高地和文明高地。
有人说,理性的历史写在史书上,感性的历史写在艺术作品里。而萧县人民,则把历史写在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大地上。一次次地掩旗衔枚狂飙突进,一次次地夹缝冲撞破壁突围,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圭臬”与“真理”,萧县终于从遥远历史的氤氲里和传统农业文明的躯壳中脱颖而出,滋润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以其壮观有序、生机蓬勃和魔幻般的发展变化,演绎出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神话。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一个轮回,就是一场传奇;一轮颠覆,就是一次新生。在试错式的变革舞台上,血与火在交织,灵与肉在撕裂,鼙鼓动地的干戈交响,伴随着一个破茧成蝶的魅力萧县款款走来:中国改革创新试点县,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中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样板县,中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中国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中国农业科普示范县,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体育先进县……科技与时代激烈碰撞,创新与创造交融交叉,几十个“中字头”的奖牌奖杯闪烁着耀眼的辉煌,我们依稀看到了萧县源远流长的文脉道统,萧人共同致富的希望之光,以及共同富裕共创未来的必然。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我们每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都是我们追梦圆梦的奋斗故事;每一个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我们砥砺奋进的历史积淀。”定位决定地位。年轻的萧县县长朱新华定位是那么清晰。社会在转型,历史在激荡,文化在重建,自然造化与人类创造、天然资源与文化价值、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会贯通,给新时代的萧县带来了奋发崛起的大机遇。集天地阳刚之大气,扬人文科学之理念,萧县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入选全国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百强,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域发展潜力百强,营商环境样本百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大变革,大开放,大建设,延揽八面来风,合作互惠共赢,义无反顾地成为萧县开拓未来的主题。
大视野带来大手笔,大战略带来大崛起。虎踞龙盘的大山可以作证,日夜奔流的龙河水可以作证,曾经沧海难为水是萧县人民不忘初心勇于赶超的故事内核,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萧县人民高屋建瓴舍我其谁的凌云壮志。如何以物化的创新巩固“萧国”的文化品牌?直面龙腾虎跃虎虎生威的壬寅年,纵观历史,横看文化,140万萧县人民发出了踔厉笃行的时代音强:“时代呼唤高速度,萧县需要大提速。高质量起跳,跨越式发展,全省进十强,全国争百强!”
“守正出奇”,大道无极。跳出三界外,展翅如大鹏。在这片孕育着火、放射着光、喷薄着惊雷、充满着创造和毁灭的土地上,美轮美奂的“复兴号”列车飞速超越着孔子春秋的马拉车,复兴中华的嘹亮号角压倒了至圣先师的喃喃咽语,高速公路也已取代了阡陌纵横的交通、运输功能……“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岸之势”的改革潮涌,正在浓笔重彩地涂抹着新时代萧县社会生活的底色。如虎添翼的萧县人民高歌壮行,老一辈浩歌长发,歌声粗犷浑厚;新一代雏声迭起,歌喉清婉动人。他们以历史的眼光关注着现实,又以现实的脚步创造着历史,纵横驰骋的铿锵脚步,已将萧县文化情韵深深地烙刻在了风云流变而山河依旧的大地上!
张亚明,笔名萧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6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歌颂与诅咒》、《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等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电视片解说词9部,部分作品为高校辅导教材。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