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毛部落
山村的夜晚说黑就黑,当月上柳梢的时候,全村就已沉入朦胧的静寂之中。这时,山坳之中一处较为醒目的灯光张扬着无限的热闹。顺着灯光,村民们陆陆续续向着光亮走去,光亮处汇聚着越来越多的人气,掀起一浪又一浪欢声笑语。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小院,当时我们村里公开的义务“电影院 ”——乡邻们快乐的精神家园。大概是1983年前后吧,母亲卖掉了一头肥猪,哥哥又拿出所有的积蓄,合在一起以1800元的价格买回一台18寸的“日立”牌彩色电视机。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吹绿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子还依然封闭和贫穷,别说彩电,就连黑白电视机也几乎没有。虽然已有了电灯,但一些人家为了省电,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开灯的,村子里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习俗。我家的电视机是小村里的第一台彩电,这台电视在家乡砸开了一片惊喜,宛若给封闭的山村开了扇天窗,小小的屏幕展示着小村之外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打开了家人和村民们单调和沉寂的心房。 起初,这台彩电被十万分珍贵地安置在我家主屋的八仙桌上,这新鲜的洋玩意儿被全家人视若珍宝。母亲还特地做了个绣花的电视罩。听说我家买了电视机,乡邻们特意跑来看稀罕。看着看着就被电视里的情节吸引了,干脆就看下去了。作为东道主的母亲,看到乡亲们来了,又是忙着搬凳子,又是热情地倒茶水、发瓜子、分糖果,起初一些人还有些不好意思,看到母亲这么热情,也就打消了疑虑,心安理得地看起来。结果我家的观众越聚越多,观众范围越扩越大,从本村扩展到邻村。
屋子里实在挤不下了, 母亲就决定把电视机转移到院子里。 好在我家的院子大,方方正正的,差不多有半亩大吧。母亲把能摆的凳子都摆上,并要求近邻自带凳子以照顾外村的观众。就这样座位还是不能满足从四面八方源源汇聚而来的观众。后来者只好搬来石块、砖头作为凳子。院子很快就塞满了黑压压的观众,院子里的几棵大树上也坐满了年轻人和孩子们。为了安全和方便大家,大哥又在院子里高高地悬挂了一只300瓦的大灯泡,把院里院外照得亮亮堂堂。这台村子里最高最亮的电灯,无形中成了乡亲们每天的向往和精神的灯塔。每天傍晚,我家的大门敞开,我家的灯也早早地打开。 快点,快点,去建婶家看小电影了。人们相互喊着催着从各家走出,踏着夕阳,或三五成群或单枪匹马匆匆地赶往我家,有的干脆端着饭碗就跑去占位了。不少都是举家出动。一般是男人们去得比较早,女人们虽也是心急火燎,但也要等全家人吃过饭刷过碗再去。也有个别大大咧咧的主妇会端着碗赶过去,等到电视节目结束后再回家收拾家务。
于是,电视开演前的我家里看上去像个集体食堂,在哧溜哧溜的吃饭声中,在谈天说地的阵阵欢笑之中,在迫切的期待之中,大家渴望的电视剧终于闪亮登场了。 那时候的电视频道特别少,好像只能收到一个中央台,正在热播的香港20集电视连续剧《霍元甲》,让乡亲们看得兴致盎然、如痴如醉。晚上观看《霍元甲》,白天谈论《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霍元甲》的主题歌也响亮在田间地头。一时间,《霍元甲》几乎填满了村民的业余生活,点爆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霍元甲》的发型和武打姿势都为众多的年轻人所效仿。
大概是1984年吧,在观看台湾连续剧《星星知我心》时,乡亲们看到动情处,常常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接下来好像还热播了电视连续剧《血疑》《昨夜星辰》《一剪梅》等。乡邻们电视剧瘾特别大,有的几乎是一场不落。电视瘾君子代表之一的弋永年,是我没出五服的本家哥哥,在村里算有点文化,村里的对联儿很多都是他写的。因为有些颠腿,他到中年时才娶了个四川媳妇。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就端着碗去我家报到,吃完一碗就大声招呼他的四川媳妇回家去盛。看电视他是绝对不会耽误一分钟的。电视剧结束后人们陆续散场了,他还是岿然不动,直到12点了电视屏幕上飘起雪花,他才十二分不情愿地起座撤离。这时,我家院子已经是一片狼藉,花生皮瓜子皮废纸等,雪花一样撒满院子,甚至角落里还有小孩子的大小便……母亲和大嫂总是不厌其烦地扫除和清理,很少听到她们有抱怨的声音。遇到雨后天气,光泥巴就要抬出几大箩筐。于是,母亲每天的工作又多了一道程序——夜间大扫除。每天傍晚乡邻们再来时,依然是一院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我家的“电影院”义务向乡邻开放了数年。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生活普遍富裕了,乡邻们有不少人家都买了电视机,我家的观众也开始慢慢减少。但家里没买电视机的依然在我家观看,有些人家里有了电视机还仍然跑到我家来看,说是已习惯这里的热闹,在家里看没有气氛。 后来我家搬到卢店时,我家的“电影院”才自然结束。这台彩色电视机也跟着我们到新家继续服务。历经了20多年的“千使百用”,其间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换了个显像管外,这台电视机竟然没出过任何毛病。之后,我家又看坏和更新了两台电视,而这台18寸的“日立”牌彩电还依然清晰如故。母亲说它结实得像铁疙瘩 。再说全家人与这台电视机有了深厚的感情,只要没什么故障就一直不舍得把它丢掉。如今,我家早已用上了75寸的液晶电视机,那台陪伴母亲和乡亲们度过了许多年精彩和难忘岁月的18寸彩电,大概被冷落在亲戚家的一个角落,静静地怀念着它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日子,回味着它最风光最热闹的80年代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
弋梅荣(女),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社科联委员。各类文学作品先后获省级以上奖30多项,诗集《流萤集》获全国诗集优秀奖。荣获2015年度河南十大文化名人、2020年度河南省首届中原“火焰蓝”诗歌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