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薛祥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
习近平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
李强出席这一开幕式,释放重要信号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让古老的中医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通报!8人被...
张伯礼:“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
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自明年元旦...
中方办宴,普京与中方高层并排入场,...
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
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驱动高水平对外开...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由“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主管。由《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主办。由国源智库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联办。
本网编委会,是由国家部委领导和公检法系统专家,新闻媒体行业资深人士组成。
本网以立足政法,宣传法制。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开阔视野,警策人生。刊登各类法学理论,探索依法治国。本网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政法,纪检,监察,律协等相关部门协作;新闻信息互传联动。
办公地址: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
投稿邮箱:f z l b w l @163.com

 

本网站声明
本网信息员闫海生,编号为:fzxwbwoo16号,采编证丢失,特此声明公告作废。
《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2019年6月1日

 

当前位置  >> 首页 >> 
 
我是“双奥人” 王艳霞
 发布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128

 来源:纵横杂志  (王艳霞)


2021年,作者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家庭熏陶,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祖父曾担任河北省沧州市一所管理干部学校的老师,是乡邻亲戚们口中的文化人。我的父亲195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不仅学业优秀,而且热爱体育运动,曾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父亲大学毕业后,放弃留京工作机会,响应政府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山西省大同市一所条件艰苦的中学担任老师,在异乡工作数年后调回家乡的政府机关任职。我从父亲的讲述中得知,1963年7月21日“北京市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恩来总理亲临会场给毕业生作报告,这成为父亲引以为傲的光辉记忆。一个甲子过去了,报告会入场券已经斑驳发黄,父亲还小心地保存着。

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从小立下志向,要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要有能力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和要求,不仅要学业优秀,而且要全面发展。从小学、中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1989年我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2000年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9年大学毕业后组织上安排我到北京友谊医院从事对外交流、友好工作。一直到2008年初,组织安排我到北京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管委会工作。

受父亲的影响,我自小就对体育运动很有兴趣,但也仅限于业余爱好。2001—2008年在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牵头组建奥林匹克公共区管委会团队,从全区各部门抽调干部参与工作。因为我能讲英语、俄语,有外语优势,2008年6月我有幸被选中参与到奥运会筹备的公共区管理运行工作中去,自此我和体育正式结缘。

两次奥运经历,我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 参与夏奥会服务工作

2008年,北京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我在奥林匹克公共区管委会担任责任分区指挥长,负责夏奥会的会务工作。

奥林匹克公共区是当时最大的场馆集群,包括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场馆,也有展览展示区域,每天持票观众和游客大量云集,高峰的时候每天入园客人数达到30万人次。我的团队主要负责分区内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如安全、卫生、公共秩序等,以确保各项比赛赛事运行顺畅。我每天神经紧绷,上班第一件事是巡视各个岗位,避免出现任何差错,查看工作人员是否正常到岗,设施是否按时开放等,巡视完已是汗流浃背。一天中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户外,日复一日,直至奥运会闭幕。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我先后被评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委统战部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先进个人”。

申办筹办冬奥会

时隔14年后,2022年,北京又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季奥运会,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我也很自豪地成为一名“双奥人”。

北京举办冬奥会期间,我担任北京冬季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简称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全程参与了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冬奥会各个主要环节的工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在2013年申办北京冬奥会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2019年12月,新冠疫情爆发,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提出了“切实把筹办工作的重点放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组织好赛事上来,要突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为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至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7年的筹办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克服困难,始终坚持以我国为主,适应国情,办出特色,同时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国家奥委会等利益相关方的密切合作。

我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11月开始参与北京冬奥会申办工作,当时第一项重要工作是回答国际奥委会调查问卷,实际上就是编制申办冬季奥运会报告。这是一件非常难的课题。因为该调查问卷包括101个问题,涵盖申办愿景、国家遗产与参与度、总体申办理念,以及政府与公众支持、市场开发、体育场馆情况等14个主题,并要求在4个月后即2014年3月14日前必须提交正式文本(英法文版本)。由于问卷涉及的很多内容尚在计划中,我国的体育场馆大多是新建的,场馆选址所在区域的气象数据还很不完整等原因,我们在申办开始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可以依靠我国气象专家合理推测出有关数据。于是我们到中国气象局求得帮助,几经曲折终于拿到了相关数据。我所在的冬奥申委体育部,负责“体育与场馆”主题的撰写及英文翻译审校工作,记得当时我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报告中包含有三个赛区划分、项目分布以及意向使用场馆基本确定等内容,其中有些气象数据是专家推测的数据。一直到正式比赛时基本保持了原有框架,仅有个别训练场馆发生了变动调整,这就体现出了我国申奥计划书和专家很高的专业水准。

2014年7—11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待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场馆考察,这是体育部主要负责的重要工作。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候选城市应提交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申办冬奥会各场馆的书面认证,这是顺利申办的必备条件。此项工作时间跨度长,考察交叉多,要求标准高。在半年时间内,我们先后接待了7个国际单项组织共10批次考察,涉及3个赛区全部竞赛和训练场馆,以及国家体育场、玲珑塔等多个非竞赛场馆及地标性建筑。当时国家速滑馆选址还只是一块平地,我们提前制作展板放在地头,画出效果图进行讲解。在北京延庆赛区,我们选择了位于半山腰的一片开阔地,对着展板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大山讲解未来场馆设计方案,现在想来真有些白手起家、迎难而上的感觉。

2015年3月下旬,国际奥委会派出了一行19人的评估团来到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进行考察,这是为即将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会做准备,在这次全会上将决出主办城市。按照计划,考察结束后形成技术评估报告提交国际奥委会,各位委员据此报告了解每个申办城市情况,并决定投票给哪个城市。在迎评工作中我担任场馆考察小组副组长和体育主题陈述团队负责人,同时担任水立方场馆陈述人。按照统一要求,所有竞赛场馆陈述人全程英文陈述并回答评估团委员们提出的问题,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我们为每个竞赛场馆陈述人都准备了AB角。对水立方相关资料,我一遍遍准备、演练,力求做到烂熟于心,在走到场馆南侧儿童戏水池时,特意向评估团成员介绍这里如何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表扬说,这样讲比较生动。


2022年2月,冬奥会赛时,作者在冬奥组委总部办公区

还有一项工作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国内技术官员的选拔和培训。从2018年开始冬奥组委体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国家单项协会启动选拔培养工作,针对每个竞赛项目都制订了选拔培训计划。结合在国内举办的赛事,到赛事所在城市举办培训班,邀请国内外资深技术官员担任授课老师,讲解岗位职责、工作方法、竞赛规则等内容,进行英语水平及专业知识测试,结合赛事进行实操演练。比如冰球项目授课老师为冬奥组委体育部外聘专家以及4名国际裁判。几年间,共有6500余人次参加国内技术官员培训。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时,国内技术官员2542人次上岗执裁,他们全部来自前期受训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专业严谨、吃苦耐劳,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2015年,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京视察期间,作者(前排左)担任水立方讲解人

体育器材是竞赛组织的关键要素,在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共使用各类体育器材近2000种,超过35万件。冬奥组委体育部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出器材需求。在梳理清单时,我们坚持节俭原则,在满足办赛需求前提下,尽量降低种类和数量。在采购环节,尽可能选用国产品牌。例如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防护垫,国际滑冰联盟提出单一采购来源,推荐了欧洲企业为供货商,我们协助两家国内企业参加国际滑联组织的产品性能检测和认证,最终河北省定州一家公司胜出,成为北京冬奥会该项目防护垫供应商。总体来说,在北京冬奥会大型体育器材供应商中鲜有中国企业入围,这也说明需要大力提升我国冰雪项目体育装备制造业水平,以与冬季运动之国发展现状相适应。

2019年,作者(右二)参加国际冰球联合会年会,和冰联主席合影

 “水立方”摇身变为“冰立方”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水立方场馆改造的故事。2008年奥运会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场馆遗产,本着“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制订场馆计划时尽最大可能考虑了这些场馆遗产的再次使用。

北京冬奥会需要12个竞赛场馆,其中7个为新建场馆,5个需要升级改造。根据申办报告,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用于冰壶比赛。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体育场馆的更新改造也提上了日程。“水立方”在经历了2008年夏奥会的辉煌之后,又迎来了新的使命和任务,需要变身“冰立方”。在以往的冬奥会比赛中,按照世界冰壶联合会的要求,冰壶场馆场地结构的常规做法是浇筑混凝土地板,上面铺设冰面,以保证场地的稳定性和冰面品质。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丰厚的场馆遗产中,水立方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合理的功能分区、靓丽的外观以及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受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全国人民的喜爱。出于对场馆的爱护,也是考虑到冬奥会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我们提出了“水冰转换”的想法,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的目标。这是一个大胆、创新的想法,最终可否用于北京冬奥会,世界冰壶联合会是评判者。为了把水立方改造为“冰立方”,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要求,中方组建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场地温湿度环境、照明、能源综合利用、自然声清晰度以及游泳池和冰面转换5个领域进行了科学研究。2017年初,科研团队在水立方进行了冰壶场地转换结构测试和冰面测试。在水立方游泳池内,使用不同支撑体系、支撑面板,形成5种转换方案,取得了有价值的数据,世界冰壶联合会官员和制冰专家参加测试。2017年3月,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致函北京冬奥组委,表示仍倾向于选择在游泳池浇筑混凝土做法,但是愿意考虑北京提出的建议,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奥运会竞赛条件下进行全冰面结构测试的要求,具体包括所有赛道均铺设好并保持1个月,每天进行3场比赛等要求。

2019年11月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水立方启动制冰工作,世界壶联制冰专家全程参与制冰过程。12月3—8日,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如期举办,看似普通的赛事,实际上承担着重要的测试任务。北京冬奥组委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亲临现场检查工作进展。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冬奥会场馆进行的游泳池—冰面可转换结构的测试。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上项目场馆中,水立方第一个完成奥运级别赛道铺设并举办正式比赛。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频道对比赛进行了5G+8K转播测试,这些记录无疑会被历史铭记并为水立方增添新的光彩。参加冰面结构测试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比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现场观众对场馆环境和冰面给予高度评价。很多运动员表示,虽然在支撑结构之上的冰面上滑行,但完全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块可移动冰壶场地。世界壶联制冰专家表示,“这是奥运会级别的赛道,支撑冰面的可转换结构很精准,第一次使用就非常完美。”现场观众惊喜地发现座席区域温度适宜,丝毫感觉不到寒意。

 工作时间表:迎着星星来,顶着星星走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冬奥会如期开幕、胜利闭幕。按照运行指挥部统一部署,赛时由奥组委体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残联相关人员、气象专业人员组建竞赛指挥组,负责竞赛组织和运行工作。竞赛指挥组通过完善的指挥调度和会议机制,及时掌握各赛区各项目运动员训练及比赛进展。例如我们每天早上6:30和国际奥委会体育部召开工作例会,晚上20:30召开内部工作例会,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工作时间表是迎着星星来,顶着星星走。”


2023年,作者(右)参加中国巴拿马少儿绘画展,和巴拿马驻华大使共同为画展揭幕

竞赛日程变更是冬奥会的常见现象。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由于受到大风、降雪、能见度低、低温等天气因素以及浇冰车故障、转播需求等因素影响,发生竞赛日程变更19次。在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由于受到高温融雪等天气因素影响,发生竞赛日程变更10次。体育团队和气象团队密切配合,及时预判天气影响,找出适宜比赛窗口期,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所有小项比赛,把奖牌发到了运动员手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给予高度评价。

在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幕时,发生了俄乌冲突,国际残奥委会理事会决定禁止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参赛。参赛队伍、运动员人数减少,竞赛团队紧急调整竞赛组织编排,确保了残奥竞赛组织工作顺利进行。

北京冬奥会留下了很多方面的遗产,包括竞赛场馆、体育器材、专业人才等有形资产,也包括奥林匹克教育、冬季运动普及等无形资产。在2015—2022年7年筹办过程中,我国冰雪运动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冰雪运动参与人数,截至2021年10月已经达到3.46亿人,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这些奥运遗产具有质量高、国际化等特点,可以造福民生、服务于未来的相关国际活动,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国际交往、推进改革开放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两届奥运会的亲历者,我深切感受到,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国家的富强昌盛为筹办工作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尤其是北京冬奥会的圆满成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2020年,作者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心系国家,情牵民生,切实做一名责任委员

2018年我成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深意识到这是荣誉、信任,更是责任、使命。在5年多的时间里,我认真履职,积极建言资政,参与调研活动,撰写提案和大会发言,获得了多项荣誉,提交了一份比较满意的政协委员履职答卷。一是我的多项提案建议被国家采纳;二是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向世界介绍北京冬奥会筹办进展;三是受邀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杂志等发表建言资政文章;四是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中作为专家参与并担任导读,连续两年获评“委员读书积极分子”称号;获得全国政协通报表扬等。

记得2018年3月,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就如何准备提案做了大量功课。我在题目比选、素材收集、内容编写等方面反复推敲,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申办冬奥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会大力提升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可以成为宝贵的奥运遗产。促进这一目标尽快落地,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可以为冬奥会筹办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此我决定围绕冬季运动普及提升撰写提案。当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提交的《关于筹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大力推动冬季运动普及的提案》,被评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就此提案内容,全国政协办公厅专门编写了《重要提案摘报》,分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作为政协委员,我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每一次的调研中,聚焦冬季运动普及工作的方方面面。5年来,我持续关注这一问题,并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实推动冰雪运动普及的提案》。

为了撰写高质量提案,我多次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走访了北京、内蒙古等地多所中小学校,重点考察冰雪运动在校园的普及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经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冰雪运动普及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意见、管理办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经过几年的推广普及,在群众性冬季运动普及、冬奥会文化宣传、冬季运动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虽然实现了校园数量的覆盖,却仍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需求,场地、装备、食宿、交通等较高的成本制约了普及工作的开展。为此,我建议将有限的资金下沉到学生身上。例如,为青少年滑雪者提供专项补贴,取消滑雪票半价必须满足150厘米身高的限制,为所有中小学生、大学生提供半价优惠。还可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冰雪赛事,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免费滑雪票、免费雪具或食宿补贴等奖励,让参与冰雪运动的青少年真正拥有获得感。

我欣喜地发现,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很多省市都出台了加快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教育部门主导推动了冰雪运动进校园工作。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在7年筹办过程中,我国冰雪运动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从场地设施、专业人才、产业规模、竞技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已是一个冬季运动之国。”

在筹办工作全面铺开,宣传报道日益升温之际,全国政协抓准时机,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安排我走上“委员通道”,全面介绍北京冬奥会筹办进展和运动健儿备战情况,回应全国人民关切,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


2022年,作者(左二)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

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6方面20项重点任务。我的多项提案建议被采纳,成为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举措。例如:我在2021年提交的《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的提案,建议进行城市建设项目审批机制创新,鼓励利用城市腾退空间,利用商场、库房、废旧厂房等改建健身场地设施;建立完善的学校赛事体系;以及建议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群众体育精品活动和赛事;等等。以上都纳入了《意见》内容。


如今,冰雪运动的种子已在中国各地播撒,冰雪运动获得蓬勃发展,潜力巨大。放眼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用好冬奥遗产,推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选自《纵横》杂志2024年第10期“奋进新时代·亲历者说”栏目,图片由作者提供,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一级巡视员。

  信息提供:张志国(《纵横》杂志


 
人民网 |  中国网 |  新华网 |  中国新闻网 |  新京报 |  中国法学会网 |  中国政法大学网 |  民主与法制网 |  最高检察院网 |  最高法院网 |  公安部网 |  司法部网 |  国务院法制办网 |  国家新闻办网 |  中央宣传部网 |  中国网 |  中央台央视网 |  光明日报 |  经济日报 |  人民法治 |  记者观察 |  中国反腐法治网 |  北京天一堂医药科技研究院 | 

关于本站 - 广告刊例 - 战略合作 - 区域代理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法制新闻联播网 
主管单位: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  京公网安备1101110212025号

版权所有:北京五湖四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法制新闻联播网   投稿邮箱:
fzlbwl@163.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财富广场写字楼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