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枣农汪腾芳与西山焦枣的故事》
作者:杨锦明
在错过枣子采摘的深秋季节,我的好友汪翠芳带我拜访了她的宗亲——西山村原支书
汪腾芳老人的家。
下山来接我们的是老人的儿子汪建武,他开的车很溜,从主干道口沿着18弯的“之”
字形山道上去,很快到达了海拔400多米他的家。
一位满头银发,精神干炼的老人站在门口迎接了我们,他就是原来当过十一年的村支
书汪腾芳。
站在他家门口向山谷远眺,一片翠绿的枣树林呈现在眼前。
这里是位于池州棠溪镇的西山村,是生产西山焦枣的主要基地。它坐落在池州城西南
百余华里的高山上,属池州贵池区八大高山民居村落之一,在当地享有“云间仙枣世
界”之盛誉。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西山的枣就被选为贡品,年年用马匹运
到长安,供皇上享用。为什么远在安徽江南的西山枣会被选为贡品?这还得从当地枣
的品质说起。
西山产的品种以型为名,叫冬瓜枣。这种品种的枣子,皮薄、肉厚脆甜、枣核又小。
收摘后按成熟色分等级,再经过晒、蒸、烘烤,制成晶莹剔透类似玛瑙并易保存的成
品焦枣。
我了解到这一制品才知道:当地人所说的“着色”即是枣在树上就变成了红色,有半
红的枣子摘下后经60度左右的水泡红也叫“着色”。焦无烤"焦"之意,而是烘制成干
枣即成品枣才叫“焦枣”。工作在安徽农学院研究所专门研究枣类的王谷嫒教授发
现,这种西山出的“焦枣”在几百种枣的品种成份分析中脱颖而出,即维生素C含量
最高,其他成分的营养也均高于金丝琥珀枣及蜜枣等干枣。西山焦枣不仅营养丰富,
口感也极好。可谓:“登天仙枣云中生,甘露淋漓甜滋润。玲珑玛瑙紫晶色,源是嫦
娥慈善心。”世世代代,高山的村民就以种枣为生。
然而这种天然枣的产量时常受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到八十年代初这种枣树由过去的
一万多株退化到当时的不足两千株了,很多青年人为了生计只得下山打工出走。
在这一穷二白的贫困山庄,谁当支书谁就得吃苦受罪啊!1984年,村民们一致推选汪
滕芳为村党支部书记。他面对村庄1300多人的饭碗,感觉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村庄
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不通水、没有电,通往山下的只是一条弯曲的羊肠小道。
山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半原始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为此,刚当上村支书的汪腾芳开始为山上的百姓谋生路了!他
多次走下山找当地领导,多次去县城找有关单位,恳求上级领导支援山区,希望给山
上修条通往山下的公路。在他奔走呼吁,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他还带领全
村百姓,用了5年时间,修成了农用车能开上山的一条土路。在修路的同时,他又多
次为通电下山去找镇领导、找有关单位,领导村民们出工出力挖坑、架线……通过多
年的努力,高山上终于通上了电!从此,晚上家家明亮起来。
公路通了,电灯亮了,山上的农用车可以将农产品运下山了,而汪腾芳为之努力的几
抽屉车票却因村里没有经济来源只能放在家里当作“纪念品”了。
在修路架电的同时,汪腾芳还要考虑着当时村民的生路。因为以枣为生的山民却遇到
了更大的问题:枣林的扩建,当时枣疯病盛行在枣林中,使枣树易病易死,枣种的产
量锐减!怎样杜绝枣疯病?并做好以后的预防。他听专家说过铜钱树嫁接能解决枣树
不得枣疯病,而且说这种树种只有九华山发现过有。于是汪滕芳又自费上九华山去寻
找,别人爬山是旅游和拜佛,他上山却是为村里找树种。他找到以后将树叶拍上图片
对照,结果专家又肯定了不是这种树。经过多方寻找,最后发现自己的山洼里就有这
种树种。惊喜之余说干就干,他从省城专门接来了研究枣树生产的王谷嫒教授。因谷
教授腿有问题,在当时山路还未通、电路也没通的情况下,村民们硬是用担架把她抬
上山。谷教授被汪滕芳和村民们的言行所感动,从此谷教授年年来山上指教,终于使
西山的枣树得以种植和发展。为此,汪滕芳支书也成了土专家,他亲自执笔写下了
《西山焦枣》一书,书中分析了当地的土壤及耕作,指出了施肥防虫害等相关技术问
题。为当地的枣树栽培和发展成品枣经济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那基础。
如今,西山焦枣的盛誉已传到了国内外,山上也来了好几个加工焦枣的大型企业集
团。焦枣的价格也因品质优良而上升,带动了当地的一批枣农。如今,早已谢任村支
部书记的汪腾芳,仍然为村民们着想。他十分希望城里的退休老人们来山上养老。他
那活到九十五岁高齡的老母也给了他启示:西山上的天然泉水和新鲜空气,是大自然
给人类最佳的恩赐。城里人如果到西山来休闲度假,也是最佳的选择。老年人如果到
西山养生养老,更是理想之地。西山的大门正朝着城市开放,西山焦枣用甘甜的味
道,呼唤着远方的客人们来品尝!
摄影:齐太平
|